close

淨影、憬興自下十偈,釋迦自歎,令人同往,古來諸註,皆依淨影,自下科云:

釋迦稱歎,大失偈意。

今謂,下亦諸佛勸讚,前諸佛告菩薩,文貫于此,並是諸佛教命,非釋迦勸讚也。

前云:聞法樂受行。次云:聞名欲往生。承二處聞字來,即彰信聞難得。

故科云:結顯正法難聞。正法者即名號也,當知自下諸文,顯諸佛告勸也。

《祥疏》盡偈,屬諸佛讚歎。偈後文為釋迦讚歎者,為勝。

唐、宋兩譯,以若人以下文,移之經末流通者,與下流通同旨故,為恐文繁重也,

此卻似失經意矣,由此思之,此中所明者,諸佛教命,下文所說者釋迦流通也,

雖文則同,而諸佛教釋迦教,其意各別,何為煩重哉。

釋迦亦如諸佛告勸說故,下文與今偈同者,卻是足彰諸佛同道之旨焉,由是彌知,

今偈是諸佛剎土,《大無量壽經》也思之。

無善本者,淨影云:舉無善人,不聞此經,彰經深重。(文)

望西云:善本者,且約戒善而論有無,善初門故,實通餘善。

義寂云:即持戒等為善本也,本者因義,對聞果故。(文)

《梵響》設二義,一通諸行念佛,善即本也,為諸勝果成本因故。(約十九願)

二局念佛,指諸善之本,過去已來,修習稱名也。(攝二十願)

《渧記》云:以善本為名號者,今家不共妙判也。雖然臨文隨處,未必一槩,

而今此文,映清淨有戒文,故為諸善根而解,為得文意矣。(文)

記者意朋望西用因本義,無善有善相對,顯不聞與聞故,善本者,指次有戒者,

戒者,指諸善。

故記解有戒者等云:宿世修善本者,今世乃獲聞此法也。

《文句》五云:若通論戒乘,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乘人天,

五乘即是其義,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文)

今謂無善本,彰無聞名宿因,今家即名號名為善本,名號諸善之根本故。

然五惡文云:修習善本。又云:不修善本。又二生文云:修習善本。

皆是諸善為因本之義。

何故名號為善本耶?解下垂誨彌勒文云: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乃至精明求願,

(明信佛智)積累善本。(修名號)等。持戒等,諸善攝益,作諸善中,

益作諸善外,別說積累善本,豈諸行為善本乎。是知此經,多指念佛為善本也。

唐譯云:聞說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此亦名號萬善之根本,故名善本。

故《化卷》云:善本者,如來嘉名也,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

故曰善本也。(文)

今文意初二句,反顯聞名為宿善,聞名即二十願所屬也,謂夙世已曾聞此名號,

故得今聞,不爾者,不得聞也。

清淨有戒者,等二句。明諸行為宿善也,戒是防三業惡,使清淨,故曰清淨。

有戒者,戒是佛法大地,萬行之本故,舉戒以攝諸善萬行,即是十九願諸行也。

此明由十九願,諸行宿善,今世乃得聞正法,由此思之,諸佛剎土,亦有方便機類,

而得十九、二十願益。

下明十四佛國往生中,此世界不退菩薩者,金剛心行人也,(信卷引之)

次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小功德者,是十九願諸行機也。(化卷引之)

吾祖引為真實、方便二類機可見,又第十三無畏佛國中,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者,

第十八願金剛心不退之人也,諸小菩薩等者,十九、二十願之機也,

此乃於諸佛國中,分方便、真實機類。

此中亦有十九、二十機類,為宿善可準知矣,正法者,此經中多念佛為正法,

其八相中,處都率天弘宣正法者,總指大乘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