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

至涅槃岸等。(已上)配釋今經文,不著色聲,不計眾苦乃第一漸離生死覺也,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亦重述漸離覺耳;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乃第二少欲自在覺,

第三知足守道覺也;勇猛精進,志願無倦乃第四常行精進覺也;

三昧常寂,乃至先意承問乃第五智慧辯才覺也,此三昧等六句智慧為主而說,

寂而常照故智慧無礙,智慧無礙故有辯說,是以和顏愛語,先意承問耳。

又住空無相,乃至人我兼利亦重述智慧覺,何者?住空無相等圓頓觀智,

而遠離麁言下乃辯才故也,三三昧之為圓觀,至下可知;

不生欲覺,乃至瞋想、害想乃第六佈施等念覺也,如《會疏》約施度而解;

專求清白,以惠利群生乃第七清白梵行覺也;恭敬三寶,乃至功德成就,

乃第八大乘普濟覺也,此二覺文彼此兩經特能符合,自行六婆羅蜜,

教人令行亦重述大乘覺耳云云

《渧記》者以八大人覺配釋此釋,牽強附會鑿之甚而耳!

第三、列行門中三,初明三業莊嚴。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麁言,自害害彼,

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

初住空等意業莊嚴,次遠離麁言下口業莊嚴,後棄國下明身業莊嚴,

如是法藏菩薩三業莊嚴,為治眾生虗誑三業也。

唐譯云: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

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

若入王城及諸村落,雖見諸色,心無所染,以清淨心,不愛不恚。

宋譯云: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文)三業莊嚴之相分明也。

初意業中,空無相等者三三味也。《維摩經台疏》四(廿四)曰:

若聲聞經明三三昧約十六行,行經明義同緣實相,隨(隨無相)順(順空)應化

(應無作)三名雖異,同一實相。準此,大小通修,今則摩訶衍義,

是故下經說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文)

思之。

《要解》云:此三解脫門通大小權實諸教,今大乘實教法云云

《瑜伽論》云:我法無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不可願求。(文)此約通相。

淨影、憬興等徒約因果而諍論者,依此通相,未曾知圓融無作三解脫門。

望西等一從之。日溪師於此文談圓理,可謂有所見,何以言之?

菩薩所入三三昧是圓三解脫門,為顯示此義,次言無作無起,一切諸法,

本來無作,法性實相,故一切諸法從本自爾,非今適起故,無起故無起即性起之義,

性起即本具性不從緣有也。一切諸法本來寂滅,無作無起而現種種相者,

實相中之所化現,如是觀故言觀法如化,斯乃明如來性具無作修行,

本來空寂故熾然永劫修起即無起,於此法中無可希願,故思惟攝取五劫,

願求本來無作,十劫成就之法,如水月鏡像,本來無相故,龍尊云:

諸有無常無我等,亦如水月電影露云云

如是通達如際,遍照緣起不可得故,終日修行與實相不違背,熾然化眾生,

而是寂滅不動,如是深理今文所證入,是謂意業證入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