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若同有情,何以分依正。
答:此須約廣略相入分別,約略門體則依正不二,(唯一阿彌陀耳)
約廣門德用則不二而二,就所受用德則名為依報,就能受用人則名為正報。
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相即無礙,是名相入。就廣門德用,分依正二報,
非約有情無情分之。論註下云。眾生(正報主伴)乃器(依報莊嚴)復不得異。
(略故)不得一(廣故)不一則義分。(分依正二)不異同清淨。(一法句名
為清淨句)此明依正不二而就廣門德用以義分依正。非約情非情。
天台淨名經疏一云:『真如佛性非身(正報)非土(依報)而說身土。
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其名土者,一法二義。』
他宗圓極談,可為準例耳。
如前雖有三種差別。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
此即總結成依報莊嚴也。
此結光臺所見依嚴。
言淨國者,揀異穢土。
言無漏者,揀異有漏。煩惱名漏,漏出六根作眾過故。令人漏落生死界故。
淨國依報莊嚴是無漏業所感,異穢土有漏業所感日水冰境故。
揀異云淨國無漏。
言真實之勝相者,揀穢土假依報,(日水冰境名假依報)
正宗觀門備假見真,光臺所見由佛力故,不借假依直見真依故。
但舉其真云,無漏真實勝相,此者指前三種依嚴。
總此三種都攝無邊依嚴盡,故云總結成依報莊嚴也。
又言依報者。從日觀下至華座觀已來總明依報。
自下就正宗分別所觀境。(通別真假)與前義別,故置又言。
總明之言揀他師解,謂,嘉祥天台華座屬正報,今與前六觀屬依報攝故。
揀異云,總明依報。
問:論以華座屬佛正報德。(說佛八種莊嚴功德,其中第一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今屬依者,非違論耶。
答:有解,正報有通別二種。(主嚴是別,眷屬是通。)今欲示依,亦有通別故。
以華座屬依報攝。楷定記云:『今屬依者,欲於依正各辨通別真假故也。』
此未得會違論之難,今按座觀文含廣略二義。含略義者,許說文云:
除苦惱法。疏釋之云,華座觀法,彌陀應此聲即現者,示佛體即正覺華座,
依正不二,是略門義。含廣義者,示觀儀言,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
此就觀門分別依正,乃廣門義。論就略門屬正報德,今就廣門開屬依報。
互示一邊,非相違耳。況復廣略相入,則論釋歸一致,
從阿彌陀佛人法開依正意。示廣略相入義也。又按,華座屬依報者,
預標彌陀報身之義,密破他師謂應身乎。
何者,二乘門引同性經說淨土中成佛悉是報身文。
證明彌陀唯報非化,如穢土應身,或以艸為座,或以天衣為座成道。
雖有蓮華為座,而其華不極妙。論判此妙華座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論註引座觀文釋今論文可知)坐此妙華成正覺者,定是淨土成佛。
乃報身,為標此義故,分局依報焉。
(《大智度論》云:
『問曰:諸床可座,何必蓮座。
答曰:床為世界白衣座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
又以莊嚴妙法座故。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
又云:
『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於寶蓮華上結跏趺坐,
說六波羅蜜。』
佛所坐蓮華座,勝於天上的寶蓮華百千萬倍,不可數倍,嚴淨香妙可坐。
又釋尊坐寶蓮華座,顯應身坐報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