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寶樓宮閣等是。
寶地如第三地想觀所說,池如第五寶池觀說,林如第四寶樹觀說。
寶樓宮閣如第六觀。(寶樓觀說)此與觀門列次不同。
蓋標示光臺同時現見乎。
三者虛空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
言遍化者,如寶珠光化為鳥等,隨時變現名變化。(變譯加波里加加留,
化字譯加波里幾留)
顯現常住者名常住莊嚴。(如池林等)地上虛空各有其二。
如樹觀說寶樹菓光化成幡蓋,蓋中映現大千世界一切佛事,是其地上變化莊嚴。
如同觀說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是其虛空常住莊嚴,今文地上舉常住者以攝變化。
虛空莊嚴舉變化者,(經言一地變化者是)以攝常住,非謂空嚴但變化也。
言寶宮者,如水觀說,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懸處虛空,
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此明虛空莊嚴,定善義科之云,明光變成樓閣。)
言華網者,謂寶網也。(花者,稱美之辭)
座觀文說此蓮華臺妙真珠網為交飾者。地上常住寶網非虛空變化網。
按此華網寶雲二種,舉佛華座莊嚴珠光變化德用。文云:
『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
(今言華網)或作雜華雲,(今言寶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言化鳥者,池觀文云: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風光者,水觀文云: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風光)鼓(鼓謂動鼓,即今動字。)此樂器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之音。(言演說者,發字義也,音者,即今聲字。)』
問:聲樂者,是樂聲耶,若爾宜言樂聲。(如言樂聲無非法音。)樂音,
(如言萬種樂音)諸文皆稱樂音,今言聲樂者何。
答:若言樂聲,則似樂音,今欲標化鳥風光樹水等皆出妙法聲,故言聲樂乎。
古來難云,化鳥有情,應屬正報,何屬依報,傳通記云,雖是有情,而屬依者,
經說依報中處處明化鳥。池觀文云。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像觀文云。
鳬雁鴛鴦皆說妙法。普觀文云。水鳥樹林皆演妙法。準之化鳥雖是正報,
成空莊嚴故屬依報。(觀記初解全同此義。)
議曰,雖有情在空故屬依,若爾如經中說,無量塵數分身三尊,
(普觀說化身無數是)雲集極樂側塞空中,亦屬虛空依嚴可耶。
傳通文云,又以化鳥屬依報者,非身相應化。
(化非情物為有情形,名為非身相應化矣。)
無有心心所,無心意故,即非情攝,非情攝故屬依報攝。
經云:『如意珠王涌出今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明知非身相應化也。』
議曰:『若爾如大經說華中出光,光中出佛,一一諸佛說法度生,
此亦可謂非情所化,(非身相應化攝)則是非情,依報攝耶。』
楷定記云:『虛空化鳥非實有情,故屬依報。』
議曰:『若爾論明,依正主伴俱同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智慧法身亦非情耶。』
今謂,權教不許依報即是真如。(佛性)為非情。
金錍論言,木石無心之語生乎小宗(藏通別教總名小宗)者,此義矣。
實教說依報即真如佛性,無有點物可為非情。
顯性錄一言:大宗泯無情之稱者是也。
具如止觀輔行一之一辨此義,當知依報亦即有情。
論長行云: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此明依報塵塵即是光壽法身同一彌陀。
釋名門從阿彌陀佛人法名義開依正者,即此義也。
五會讚云:弟子發願時,願作七寶池。
池若無情者,豈發此願耶。椶櫚葉散,夜叉頭芍藥花開。
菩薩面有情非情隨業疏感,勿以凡情執定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