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應請現徵瑞二,初結前生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
唐譯現瑞證文說之偈中,故無結前生後文。(今現徵證文屬重誓說偈文者依唐釋,
思之。)宋譯亦無之。
佛告阿難句最為要,顯一大事之證誠之處,故別告命阿難也,魏譯之精以可知耳。
二正明瑞證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
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唐、宋兩本說在于偈中,別加栴檀細末香,餘同今本。
應時者,當法藏說偈已竟之時也。
普地謂十方諸佛世界大地也,超世願心普遍十方故。
六種震動(《法華》序品云普佛世界六種震動)應前大千感動。
《大論》二十八明六種地動。《華嚴經》云:一震,二動,三吼,四擊,五起,
六覺,且動中復有三相,一名為動,二名徧動,三名等徧動,餘五各三成十八相也。
《法華序品文句》以六種十八相釋六種震動,今此中亦然。
《法華義疏》二云:六種動,一動、二起、三踊、四震、五覺、六吼也。(文)
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者應前當雨妙華,以示諸天供養之義。
(雨花應請以散其上明虛空諸天供養之相)
妙華者,經末文云無量妙華紛紛而降,以今驗古,必是種種無量妙華(曼陀羅花等)
也。
嘉祥云:地動表皆行因,雨花明必得果,自然音樂證妙樂之土,說法化物也。(文)
今謂:大地感動明全性起修,華樂滿空明功德嚴法身也。
自然音樂空中等者,解有二義:
一謂音樂與空讚必是二物也,亦有自然聲(音樂)供養菩薩故。若據此義,
前以散其上句貫於此矣,又別有空中讚言,此是本地法身證誠也。
二謂自然音樂之中作如是讚言,例如《華嚴》小相品說天鼓自然音聲教化天子云云。
今按:上請瑞文但有動地雨華而無樂音,由此,至現瑞中亦復可然。
然而言自然音樂空中讚言者,此乃空中自有樂音,
其音聲中作如是讚言之義於文為親。
決定必定等者彰眾生往生必定成就之義,他師以謂未成告必成者,
由菩薩願心堅固真實也。今家釋為法身證誠者,絕代妙釋也。
依此讚言則法藏願行已成,若不爾,何言決定必成等。何以言之?
《禮讚》偈曰:已成窮理聖,真有遍空威。
法身無相故說為空中,無相即相故說為自然音樂,非天非人,非夜叉羅剎,
既云遍空,此非本地法身而何也!從已成之本垂必成之末,(此必成是已成,
而數數發心修行為破眾生,從本垂末。)玄通此旨,則此末即本,必成即已成,
是故為法身證誠也,何止菩薩願心堅固真實已哉!思之。
第五‧總結歎誓願(詣世自在王如來至讚佛偈第一科,偈後文第二科,
四十八願第三科,重誓第四科也,今總結第五也。)
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虗,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影疏》云:第六總以結歎。(前三句結,後二句歎。)
嘉祥云:於是已去四明今釋迦說法藏順願之行等,此以具足修滿語,
而為下起行總標也。今從淨影。
舊解意云:既得感應,願成得果無疑,故云於是等。
具足修滿等者當上六八願等。誠諦不虗者當向瑞證。
超出世間者,上云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又云超發無上之願,又云我建超世願等。
深樂寂滅者,上云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等。上來所說不出之,故以為總結也。
(望西、《會疏》)
今私按:具足修滿者下滿足願也,誠諦不虗者明瞭願也,超出世間者究竟願也,
深樂寂滅者堅固願也。統斯四名即為一本願力,當知。
具足修滿者謂思惟修習滿足也,非指萬行修起之義也。(修滿者非謂修行滿足,
上願前文云如是修已,此修習云修已。今亦爾,五劫思惟修習已成,云修習滿足。)
誠諦不虗者,《苑音》云:誠,實也,諦,審也,謂所出言教真實審定也。(略抄)
故配明了願,大師本誓重願不虗之釋出於此焉。
超出世間者,上與世超異已下數處超字貫通于此矣,超世出世者豈非究竟耶!
深樂者顯堅固義,樂佛寂滅者使眾生證斯寂滅也,此是一法句妙證,
下承此而云莊嚴妙土,妙之為言顯法性寂滅之義,思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