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明修廣大行二:一明起行勝,(由願起行名起行,此行與通途異,為勝。)

於中亦有二,初牒前起後:

阿難,時彼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

建此願已。

(《會疏》一向等二句為同科。)

唐譯如《會疏》引。宋譯云:復次,阿難!時作法苾蒭對世自在王如來及天人、

魔梵、沙門、婆羅門、阿修羅等,發是願已。(文)

《淨影疏》(上五十一右)云:上來明願,下次明行,於中有二:一明修具,

二隨生下明報殊勝。前中一修淨土行,(初至無量德行)二從不生欲覺已下,

修法身行。修土行中,時彼比丘乃至建此願已牒前願心,起於後行。(文)

興亦同淨影,分淨土行及法身行。望西全依淨影分二行,《略箋》亦同之。

今家意攝身、攝土、攝眾生相通,次下能修德行可通身、土、生,何分修土行、

修身行乎!今所不從也。

《會疏》不分二行者可矣,其初牒前生後科全可依也。

此中,上六句牒前,建此等生後。

初中,阿難者,具應言佛告阿難,近前文故略,但舉對告人耳。

於其佛所者,於王佛所也。

諸天魔梵龍神八部者,於時會八部眾中也,總別並舉。魔,欲界主,梵,色界主,

故別舉之,括諸天。龍謂難陀跋難陀等,神謂密迹等,鬼神即八部攝。

總別幷舉故云天龍八部也。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

緊那羅、摩睺羅迦,人非人,如《金光明疏》。

大眾中者,內四眾也,於之中言顯發願所依處。

發斯弘誓,建此願者,淨影云:發斯弘誓,牒前四十八願而起後,建斯願已,

牒前我建超世願等而起後。

憬興誓願相反從後向前,牒反順之誓及四十八願而起後行也。

淨影依文次第,憬興就義次第,前後相反,然二師所解失文意。

望西正依影傍許興,《略箋》云二師各據一義,《梵響》、《貫思》並依憬師,

此等諸註並不允也。

今謂:牒上云於大眾中發斯六八及重誓願,故指六八、重誓云發斯弘誓,

此結上也,次文承上起後,故云建此願已,豈發弘誓之外耶!

但結起誓願文綺互耳,何分二句為重誓,六八願之別乎!思之。

二明起修,亦二:一總明,二別辨。初: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此總明修起行。(至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總明。)

一向專志者,此亦非常途,所云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而專求淨佛土,

如《維摩經》等說:達諸佛國土皆如虗空,而常願莊嚴一切諸佛剎。

今亦如是,常遊於空而不礙有,於通達諸法性,為眾生故,一向專志求淨佛土也。

莊嚴妙土者,妙名不可思議,諸佛寂滅之境,此中自具四德。

次舉行果,文中彰之,今攝其四德為妙土,唯是唯佛自所證境,彌陀願智巧莊嚴,

使十方凡聖同證入其自證境,謂之莊嚴妙土也。

次開此妙土,說恢廓廣大等,為莊嚴此妙而使十方眾生同通入此土,永劫修萬行,

感成此妙土。

今總明其義故,法藏菩薩志願深廣在于此二句,故云總明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