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能夠以至誠心相信,並且歡樂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純地、相繼地在回向,願到極樂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遠不成佛了。

言外之義,你這樣去做,一定能往生!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

「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犯有這五逆,罪惡可就大了!

不僅五逆,還加上誹謗佛法,這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釋。

如果再說得更細緻一點:「至心」,就是最真誠、最真實地至了極點,「心」,就是我們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種、識」。

「信」,就是真正地相信。

「樂」,就是歡喜。

「至心信樂」,就是拿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圓滿的、願意的、歡喜的、慶倖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而且願意去。

「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這個善是堅固不拔的。

你做到了這個善,它就會產生力量,產生結果、果實。

這個結果分二點:一是你做這一切善事,這個善能生出一個根,有了根就會使你不動搖,所以稱「善根」;二是你做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會結出眾善果來。

「心心」,就是純一的心。

兩個心擱在一塊就非常純一了,而別無他心!

也就是淨念相續,心心相續,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

「回向」,「回」就是回轉,「向」就是趨向。

正如曇鸞大師著《往生論注》所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眾生那去,回向極樂世界去,讓眾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彌陀佛聖號。

《箋注》曰:「十遍稱名也」。

望西大師說:「經十念頃,專稱佛號,為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阿彌陀佛。」

由此可見兩者所說意思相同。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聖號?

這種解釋有根據嗎?

我們可以用經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

宋朝譯本《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清楚:「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

這其中當然是指念佛洪名。

又《般舟三昧經》云:「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又《觀經》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由以上諸經義可見,所謂「十念」,實際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

特別是《觀經》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

把「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號,這是有經典依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