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於等二句顯諸佛咨嗟(上所讚名號,此諸佛能讚。)之義。如是之大寶,

除佛已下縱有說人,或懷疑,故唯佛自開說,曰說法師子吼,故十方諸佛咨嗟讚歎,

三世無缺減,曰常於等。又可。

佛在則佛自說,若無佛則餘凡聖代之,燈燈相續不絕,曰常於等。

今從其首唱,故云說法師子吼。然則下凡夫說推之本則唯是十方諸佛讚歎,

云說法師子吼也。然上二句所讚名號,常於等二句顯能讚,若不讚歎則不聞,

不聞則不信,故上為眾二字貫說法師子吼之句,可見。

師子吼者,如來決定說也。《寶窟》上本(六左)曰:馥法師《思益經》

解師子吼有其多義,略說三種:一如說修行,二無畏說,三決定說。

所說如所行,所行如所說,無有虛說,故名師子吼;

二無畏說者,一不畏於百獸,二令百獸生畏,大士演法義亦同;

然師子吼名決定說者,此借師子性情為喻,如師子度河,望直而過,若使邪曲,

即是迴還。菩薩演教,義亦如是,依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說。

《探玄》十八(十四)云:謂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

現其威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令師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

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根門,三豎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

吼法界之法門,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佛子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陀羅尼海,

如是相似故以為喻。

三結願

供養一切佛 具足眾德本 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 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慧力 等此最勝尊

初一偈求佛因成得果。師說云:通顯諸佛,別明本師饒王佛。

淨影云:初二句福因成,願慧悉滿智因成,福智成滿,終為世中極尊也。

古《註》意云:願成佛果,供養一切佛以成因,故云具足眾德本,本是因本之義,

因德成滿,成就佛果,云願慧悉成等也。

今謂:供佛是求佛慧,故唐譯云:往昔供養自然智,為求最勝諸慧蘊。(文)

具足眾德本者,修一切萬行而願求獨尊果,願導行終成滿。

唐譯云:多劫勤修諸苦行,滿足本願是也,供佛慧終成滿,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尊。

如佛無礙等一偈結歸己所願。初半偈舉佛德,凡諸佛智慧有二種,

一曰無著,根本智也,二曰無礙,能知一切諸法。

今法藏菩薩舉世自在王佛無礙智,而我亦願等此無礙最勝尊也,

故云如佛等。

後半偈歸己所願,故曰等此。

淨影云:願我功慧力,等此最勝尊,發願求同功是福因,慧是智因,

願我以此福智之力,等佛如來最勝之尊。(文)

後請求征瑞

斯願若尅果 大千應感動 虗空諸天人 當雨珍妙華

唐譯云:我若當證大菩提,如斯弘誓實圓滿,願動三千大千界,天眾空中皆雨花。

(文)宋譯無請證之文。

初一句承上,斯願者,法藏願心在於使眾生至無上道,即是指四十八願,

為成四十八願,重誓請瑞故。

然《梵響》云:此指成三誓願,離欲已下即爾,誓我建超世願,總指上六八諸願故。

此釋鑿矣。《略箋》指前超世願,此義好。(尅謂尅成,果謂感果也。)

後三句正請徵瑞也,何故請瑞?如是菩薩一建大願,其心真實無妄,喻如金石,

為彰其義,請求徵瑞而已。

大千者且約饒王佛之大眾所見為言,發願豈限一佛所領乎!

故下云應時普地無其所限也。感,《說文》:感,動人心也。此請地動。

虗空等請諸天雨華,天感地動應菩薩至誠為其瑞也。

天人之人是宰主之義,非人趣也,唐譯本云天眾,可見。

雨,去聲,風雨之雨上聲,雨下之雨去聲。

上來明要誓請證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