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乘依果

言五乘者,人天三乘。

言依果者,(不同依報名為依果)依謂所依,果謂果報。

人天果報,是戒善因。所依果報,故名人天依果。

二乘涅槃是諦緣因,所依果報故,名二乘依果。

等覺極位,是六度因所依果故,名菩薩依果。

菩薩依果,一轉究竟,則名為如來無上智依果。(如華嚴經三十八明菩薩十種依果中說,

菩薩依果一生補處故,若菩薩住十種依果,則得如來無上智依果。)

(五戒是保持人身所必須守的,這五戒受不受都一樣要守,受只是多一個受戒的德。

儒家稱為五常,常就是綱常,也就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

五常和五戒的對應是:仁、不殺,義、不盜,禮、不邪淫,信、不妄語,智、不飲酒。

子曰: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其死,故君子遠庖廚。

孔子最講仁,不輕易讚賞仁,仁者愛人,佛家戒殺,是一致的。

君子取之有道,為義,不取不義之財,講義。佛家講不偷盜,也是義。

禮,說朋友妻不可欺,非禮也,佛家戒邪淫,非婚姻關係外的行淫叫邪淫。

信,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是做人的最基本,佛家戒妄語,就是不守信。

智,理智,智慧,用來判斷是非,那一項是對那一項是錯,要靠智慧。

佛家戒酒,因為飲酒常常會失去理智,會做錯事,所以要戒酒。

《無量壽經》講五惡、五痛、五燒,要我們戒,以保人身。

昇天要修十善,十善分為,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及意三貪瞋邪見。

聲聞乘依四聖諦,苦集滅道,人生是集眾苦所成就,要出此苦就要修道以滅苦。

緣覺乘,佛不出世時,才說緣覺,佛出世聽聞佛法成就者成為聲聞,聽聞佛法故。

緣覺依十二因緣而悟入,十二因緣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一念無明,無明就是貪、瞋、癡等煩惱,而產生行。

由行而造作諸業,所說的諸業包括善惡諸業,產生識,就是業識,已經入胎。

因為識、業識而產生名色,就是物質心理等現象,此時已經入胎,產生了變化。

名色的物質心裡等現象,慢慢有了六入,有了眼、耳、鼻、舌、身、意等。

有了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意,出生後就能接觸一切外境。

觸的接觸外境後,就有了感受,如冷熱、苦樂等之感受。

受,對苦、樂等的感受,產生愛等之境。

愛,對所受的境產生愛欲後,就會想追求,就是取。

取,於努力惑是盡力追求後,就擁有,擁有就使業因成就。

有,業因成就後,因此產生了生,這裡的生是下一生,因有的業因,成下一生的果。

生,有生就有老死,下一生受生後,成就老死,此為未來世的老死。

這裡的生還是無明,還是造業,還是受愛取有,故還是造再下一生的生及老死。

緣覺觀此十二因緣,都是無常,皆是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皆應捨離。

故於此產生厭離心,十二因緣雖是從無明起行,但是任何一處斷即全斷,即了生死。

菩薩依修六度萬行成就,而成就一生補處,即是等覺菩薩。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依此修行成就。

《大智度論》說布施、檀波羅蜜,如何是檀,論說:

『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等。』

何名持戒、尸羅波羅蜜,論說:

『惡止不更作是名為戒,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受,息身、口惡,是為戒相。

     云何名為惡?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乃至,助殺法。』

何名忍辱、羼提波羅蜜,論云:

『云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

     忍其供養、供敬法,及瞋惱、淫欲法,是為法忍。』

云何名精進、毗梨耶波羅蜜,論云:

『云何名精進,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倦,所作究竟,

       如是等名精進相。佛說精進相者,身、心不息故。』

何謂禪、禪波羅蜜,論說:

『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

       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

何謂般若波羅蜜,論曰:

『唯般若波羅蜜為摩訶,摩訶此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

     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諸佛、菩薩、辟支佛、聲聞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