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之水
問:經言八功德,今言八味者,未審八德八味,為同耶為異耶。
答:楷定記雖引涅槃八味之文,未辨同異。傳通記云,八德之水,飲時皆成一味,
故指八德云八味也。
議曰:此解率違現量,且如嗜酒者飲一盞清酒,清是色入,眼根所取,非舌所覺,
豈為味入。香即香入,鼻根所取,非舌所覺,豈成味入。涼煗雖似舌根所取,
而是觸入屬身根取,(舌亦身根之一分故)非舌所覺豈成味入。飲時適悅,是法入攝,
意根所緣,非舌所覺,豈成味入,但其甘美,舌根所取,為味入攝。水德八種,
亦復如是。故疏分別色香味觸法五入。今解,味中更有八味,如大集經第十八說,
阿耨多池有八味水,雨閻浮提,德人用之,則有種種微妙甘味,薄德人用,
其味則一,麤惡不美。此明一水具足多味,況無漏神水,豈不具八味。
然說八味者,猶應順人趣,其實有無量味,一一皆妙法門,萬法互融,一具一切故。
(論明池水及一法句)
(所謂八味水者,北本《涅槃經》二十一云:
『滿月如來不動國土,復有三千大河,其水微妙,八味具足。』
何謂八味: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八。
《涅槃經》名字功德品六云:
『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爲八:一者常。二者恒。
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
是爲八味具足,八味是故名爲大般涅槃。』
同經二十四云:
『如香山中,有一泉水,名阿那婆答多,其泉具足八味之水。』
阿彌陀佛為了滿足眾生,成就眾生,前身法藏菩薩於二百一十億佛土中,
選取各佛土之精妙處,選捨各佛土不完善之所在,所成就的國土。
八味具足的水,是大般涅槃,是成就佛道的水,水可以成就佛道,
是極樂國土不可思議之處,當然極樂國土,處處都不可思議,非但是水。
此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為渡眾生故,滿足眾生故,應往生。)
寶樓觀
先辨來意。全如依釋。
次解觀名。淨影天台,依經結文,說總觀想,以名總觀。
今家簡諸師,以名寶樓觀。
即次文說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者,是其所依。
問:若然者,捨總觀名。
答:經所說,豈捨其名,然當觀本明,在見寶樓閣,故先觀寶樓,樓觀成就時,
總見寶樹寶地寶池,故名總觀。(經說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
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者,是也。)不同諸師直名總觀。
(當知,寶樓觀成,則總現如上所觀樹地池諸境故,從觀成所見,說為總觀。
剋其觀體,唯是樓觀,疏主依義不依文,即得其實,豈非四依妙釋乎。
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此四依是佛於般涅槃時告知阿難尊者,將來佛入滅後之所依。)
初言眾寶國土者即是總舉觀名牒前生後
以眾寶嚴飾國,故云眾寶國土。
問:眾寶國土,非是當觀名,何以云總舉觀名耶。
答:是古來講者所苦,傳通三解,了音二解,觀門一解,皆無可取。楷定二解,
初解有妨,今詳後解。眾寶國土,義同總觀境,故云舉觀名。
何者地樹池樓眾寶莊嚴,周滿世界,故稱眾寶國土,樓觀成時同時總見地樹池樓,
故名樓觀,亦名總觀。地樹池樓眾寶國土即是總觀所見淨境也。故科之云,
總舉觀名,樓觀既成來時,總見寶樹寶地寶池,樹地池三是總觀境。
彼總觀寶地,即眾寶國土,既是同總觀境,故云總舉觀名。
在前寶地觀時,既見眾寶國土,今重舉之,故云牒前。
從眾寶國土句,生後寶樓觀境,說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閣等,故云生後。
(楷定正文云,眾寶國言,義同總觀,故云即是總舉觀名,即文內言此想成已,
名見極樂寶樹寶地寶池,是此眾寶國土相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