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從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已來明正宗分。

說如上事一句,總攝王宮四分,四分皆為闍會作其正宗分。

三從一切大眾歡喜奉行已來明流通分。

 經說歡喜不言奉行,然其歡喜者,必奉行故也。

問:彌天道安嘗分三分來,中華諸德皆咸因循,是故諸師釋此觀經亦用三分。

  即以耆闍一會為王宮流通耳。今開五門者,得無違古耶。

答:雖開五門,而還用三分,文云:雖有五義不同,略料簡序正流通義竟。

  既用三分,豈違古耶。然開五門是依經旨,經旨何者,十三觀中初七見依報。

  後六見正報,韋提光臺由佛神力得見依報,華座觀初亦由佛力得見正報。

  然則十三觀非韋提所假,唯為未來請說之耳。後三輩觀是佛自開,

  亦唯是為未來世說,末法遺跡其斯謂也。然韋提光臺時,但見依不聞說。

  (此約顯說)是故光臺不說得益,座觀見佛接足作禮,是時雖得益,

  猶秘不說之,(恐混濫定善見佛得益故。)正宗說(十六觀門)

  竟說得益云: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

  得見佛及二菩薩,喜歎大悟得無生忍。

  此欲令韋提同未來眾故,說聞未來教方成見得益。(西山上人有白川詠)

  經旨如斯,故從正宗開得益分,分為四義。(序正得益流通為四)

  別開耆闍傳說會者。今試開二義。

  一為示阿難唯一人所聞成證信序故。謂,若他經則不可以一人所聞為證信序,

   舉同聞眾證其所聞無錯謬時,成證信。然今經首,雖舉聲聞及菩薩眾,

   非是同聞。(今經王宮密化益故)是故今家但取如是我聞一句為證信序。

   雖一人所聞,而成證信者,阿難還山,佛前傳說,佛為聽察所聞無謬,

   故經歎言聞佛所說,猶恐人疑佛不在座故。證之言禮佛而退。

   然則阿難一人所聞成證信序,為此義故,別開山會。

  二為示見聞利益一同故,王宮會說聞說見佛喜歎大悟,得無生忍,

   恐人疑謂,聞見具足方得利益,唯聞不見,何同得益,今釋之曰,

   山會傳化唯聞非見,而同得益,當知聞利益一同。為斯義故,

   別開山會。(餘如了鈔觀記希聞鈔二所辨)

  然疏以五義還攝三分者,利益本是正宗攝故。

  耆闍會本是王宮流通故。

然化必有由。

自下以五義還攝三分也。

化者轉也。四教義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

由因由也。

(佛說法,最主要的是轉化,把是凡夫的我們,轉化成為聖流。

就是引導我們出離這三界的藩籬,能離苦得樂,不用在為六道之苦。

看看接受教化的我們,又如何哪?《無量壽經》說: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

    乃至,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

   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

這是人的寫照,從沒有改變過,而是更為過,裕望更是高漲。

慾望越高,外求就越多,有一樣、少一樣,煩惱無窮,慾望無止境。

無窮的煩惱,因為有無止境的慾望,想想要如此的追求嗎?

日本有名的一位將軍豐臣秀吉,在他功成名就的時候,就作了很多的炫耀事。

在大阪城內建造了黃金茶室,集天下名器、珍寶等,聲威可說不可一世。

但是他必須在這些建築物裡都建構暗道,以便隨時脫逃,浮舟海上。

年輕時的豐臣秀吉,沒有地位,沒有錢財,他可以袒裸著身體,到處躺著睡覺,

他毫不在乎,會有人對他不利,會有人會暗殺他,但是一旦取得了天下,

在他正得意洋洋時,他的內心卻是戰戰兢兢的,沒有一時停止過。

這是他臨終時的辭世詞,其實人生應還有其他的目的:

「雖不倨傲,終也難長久,我身如朝露,往事難憶夢中夢。」

釋尊就領略了這一點,為了人生的這一大事大為惶恐。

已釋尊的地位,印度迦毗羅城,淨飯王的太子,將是王位的繼承人。

為了後生一大事,放棄了一切,入山學道,證得佛果。

佛是為了我們這些在噴火的山上,不知危險,享受快樂的我們敲響警鐘。

為我們的後生一大事,告訴我們,人命無常,應知出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