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阿彌陀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
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言護念者。
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稱佛之名也。
從此下至自失誤他引證對破。
就中此先舉文對破。
何故二字標對破意。
阿彌陀下正舉文證。
按此引證應有深由,何者。梁釋論六明成佛別時中,判念多寶以名淺行。
通論家準彼謂彌陀念佛亦同淺行,非即生因。
然則下論觀經念佛願行具足即生之義,彼應不許即生之義。
是故先引諸佛證誠,以立其即生不虛之義耳。
佛告二字增句之法也。
聞謂聞信。
言即應者,此亦增句。既言聞說阿彌陀佛,未審聞信後為修何等行。
決曰,聞後更無別道,即應執持彌陀名號,所以增句云即應。
言執持者,此有二義。
一約起行。心執受佛名,憶持不忘失,是名為執持,由心執持故,口常稱名。
西山堯惠鈔云:執持者稱名也。
此與下文一心不亂(安心)相對。則成安心起行。
二約安心。信心堅牢不為雜緣之所移轉,名之為執,在惑業中不散不失,
名之為持。化身土云:執言彰心堅牢而不移轉,持言名不散不失。
問:與下句一心不亂有何義別耶。
答:此執持約信心體,一心不亂約信心用,體用不二,他力一心故。
文類云:執持即一心,一心即信心。
一日等者,示起行時,黑谷釋云:文雖但舉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三聲一聲等。
此中稱名及一心言,義有隱顯,如常所說。
言願生者,經言不亂,不亂之言猶濫定心。(如今家文引文殊般若云:獨處空閑,
捨諸亂意,係心一佛專稱名字。)為揀之故,易以願生。
意謂,一向願生彼國,更無餘念,此願生心即名不亂。
勿謂,三昧靜廬義焉。
次下等者,下證誠章舉六方佛,今依大經言十方耳。(如偈記辨)
(《佛說阿彌陀經》為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大師譯經都以簡明為要,文辭都很簡潔。
為何如此,大師說因為秦人好簡,這裡所說的秦人就是現在住在漢地的漢人。
因為羅什大師是外國人,是天竺人,當時他們稱漢人為秦人(china)
唐代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也翻譯了阿彌陀經,稱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羅什大師翻譯為六方佛,玄奘所譯的為十方佛讚。所以六方、十方只是表示。
表示著十方諸佛都同出廣長舌相證誠阿彌陀佛國土功德不可思議。
十方諸佛都普勸其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一件非常殊勝之事。
每尊佛成佛後都有自己的莊嚴國土,也都依願力在教化眾生,在自己的國土。
但是十方諸佛都同出廣長舌相,證誠其國、其所教化的眾生,往生極樂。
代表著,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殊勝,更代表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超其他諸佛。
諸佛是沒有分別心的,佛的心就是要度眾生出離三界之苦,到有佛的國度。
所以指引各該國眾生到極樂淨土正是完全符合佛的本心。
佛度眾生的事業已經完全,因為願已成力,成佛已經十劫。
作被救度的我們機方、眾生,只須完全信受,生願生心。
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往生事業已成,就可以無憂無慮了。
接下來的工作呢,就活在佛的心中,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