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願不更惡趣願,願文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首先此願之得名:
淨影名,命終不向他國受苦。
義寂稱,命終不更惡趣。(慧心、靜照、真源、澄憲同之。)
法位、玄一云,無惡趣。
憬興言,無壞苦願。智光言,有情命終展轉增上願。(御廟同之)
法然上人稱為今名,不更惡趣願。
二相異經之本願文者:
漢譯本第二願,願文:
『二我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
不復更地獄餓鬼禽獸蠕動,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
(吳譯本是第八願,願文同。)
唐譯本第二願,願文說:
『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有墮三惡趣者,我終不取正覺。』
宋譯本沒有這一願。
悲華經願文說:
『一切眾生命終之後,令不墮於三惡道中。』
大悲芬陀利經第二願說:
『願令其中有命終者不墮惡趣。』
前一願是國土中沒有三惡道,這一願是已往生後,命終生十方世界不入惡趣。
佛願不只是往生後的保護,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再到十方諸佛土,也保護。
《佛說阿彌陀經》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
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就說: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往生這個概念是淨土經典上的一個重要的信念,跟死沒有很大的關連。
這完全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成就,是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表徵。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如《無量壽經》說的:『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也如《阿彌陀經》說: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
知道佛的救度,起往生的信心,知道我絕對能蒙佛的救度,就在當下,
如《阿彌陀經》說,已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若已生,當下已生。
所以這往生,而且是即得往生,不是死亡,人還活生生的在這世上。
假如這裡的即得往生和已發願、已生,是說馬上死的意義,那是很恐怕的。
以一位信心行者,這即得往生的「往生」表示馬上死,佛馬上接引到極樂世界,
信心行者應該還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是要能放下對娑婆世界的執著的人。
這種人是少之又少,那即得往生變成了想自殺的人的途徑。
這是對佛的慈悲非常的大不敬,所以在這裡要非常小心。
即得往生,或說往生,是念佛的信心行者的榮耀,因為已蒙佛之攝受,
雖然身是煩惱的凡夫人,但是已蒙佛的攝取不捨,已是極樂世界的眾生。
親鸞聖人對這一點有非常貼切的解釋,《正信念佛偈》說:
『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凡聖逆謗齊回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被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不管你是凡夫或是聖流,能夠發起一念,那怕是僅僅的一念,喜愛嚮往往生之心,
這喜愛嚮往往生之心一起,即蒙佛的攝取不捨,即已往生。
一個煩惱具足的凡夫人,即刻是不退轉於佛道的淨土往生者,
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成佛,故說得涅槃。
雖然是一個七情六欲具足的凡夫,仍然能夠蒙佛的攝取不捨,而得往生。
猶如日光照破雲層,雲層下本來的黑暗,因為日光的照射,也一樣光明。
獲得阿彌陀佛光明攝受的念佛行者,縱使是煩惱具足的凡夫,
還是能夠橫超出五惡趣,這是第一願的願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