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讚嘆佛本願回向。此頌第十八願玄義。願者彌陀意願。則第十八願也。
此功德者。(此者指物之辭)彌陀自指己身功德。
願文所謂正覺是也。正覺佛體即是名號。(名體不二)
故成就文言其名號。(其指佛體)言平等言同者。示不簡機善惡。
願文雖無此言。而十方眾生句,含畜其義。故序題言。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葉力為增上緣。
施者謂同施。即回向之義。願文雖無回向之言。而含其義故。
成就之開示之。云至心回向。(高祖著志太末邊里助聲。為佛回向。後當詳之)
一切者願文十方眾生也。菩提心者願文三信。
即是如來回施之心。故疏主以白道合眾生信心。
云願往生心。或合佛本願云彼願力道。以示佛願回向心也。往生者若不生者之生也。
言安樂國者,願文我國也。此則佛願以自功德平等回向一切眾生。
令同菩提心來生我安樂國。然自疏主下至末俗。
報謝云為唱此偈文。乃以讚歎如來大悲。曾為我等眾生。作如是回願耳。
旁通云。如來昔日發願以無量功德,平等回施一切眾生。
令同發菩提心而往生安樂國。今日信者。報謝云為。皆用如來發願回向。
是以轉義會宗。為如來回向文而唱。故終日唱回向文。終日不回向。
今轉訓科目,傚此通文焉。
三慶喜他力信行之妙用。
(應讀之言。願則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令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願者如來回向信心。疏歎此信云。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此念佛信心。
(須信此信心具利他回向)似但是自利。而具利他回向功德。
所以然者,彌陀如來。曾以二利回果萬德。攝名號海,回施眾生故。
聞名信心具二利功德。如無量壽莊嚴經說。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生。
如佛等二句。明自利果德,亦以等二句。明利他德用。
聞名信心因具二利功德。故舉本因云聞此號。(大經所謂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到彼國已。
其用(二利德用)頓顯。故云俱來我剎中等。大經歎聞名信。名無上菩提心。
若但是自利,不具利他德。何名無上菩提之心。當知,今偈稱菩提心。亦以此信具二利故
論註下云。願作佛心(聞名自利信心)即是度眾生心。(具足利他回向德故)
唯信抄文意云。此真實信心言願作佛心。此願作佛心即度眾生心。即是大慈大悲心也。
大信既爾,大行亦然。今此言願者,是舉信攝行。(以信行不離故)
意謂聞名唯能信願。則此信行自然運轉。
以彌陀功德,平等施一切。令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焉。此乃他力信行妙用。
然自疏主下至末俗,報謝云為唱此文者。
唯陳我所得他力信行中。自有如是利他妙用。而廣喜如來回向洪恩耳。
旁通云。唱回向文者。陳我心行中。有如是回向妙用,而慶幸也。
今轉訓科目。傚此通文焉。創學恐謂,是傳會說。引一二文證明此義。
且如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說。若造一小泥塔,於中安置此陀羅尼。
若有飛鳥蚊虻蠅等,至塔影中。當得受記,於阿耨菩提而不退轉。
若遙見此塔,或聞鈴聲,或聞其名。彼人所有五無間業。一切罪障。皆得消除。
常為一切諸佛護念。得於如來清淨之道。
此示法德自然運轉。為無意群類猶施大利益。況用大悲回向信行。
為報恩故。憶念稱名。讚云無慚無愧此身,雖無忠愛之心。
彌陀回向尊號故,功德滿于十方焉。猶不顧已亡六親之苦樂。
況豈實念有情利益。然而唯住報恩之想,稱名念佛。所作法德,自然運轉。
普利有緣。故云彌陀回向名故。功德滿于十方焉耳。常行大悲不亦悅也。
旁通又云。不覺不知成大回向。用如來心故。我不願而有願。(利他志願)
用如來行故。我不回向而有回向。謂之不回向。
文軌下云。已雖直住報恩之想,而度眾生心,自然運轉。惠施法界眾生也。
既開信後,相續稱念。不但能為自己報恩。復能任運利于有緣。何自謂足而懈怠耶。
又已稱念利眾生者。他力法德所能令然。勿如自力回向之計。
唯須直住報恩之想,以相續稱念。畢命為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