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二果斯陀含,稱為一還果,人天一次往返就證阿羅漢果。

尚餘下品的貪嗔癡,故又稱薄貪嗔癡。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云:

"云何名為芬陀利花沙門?

 或有一人,三結使盡,淫怒癡薄,成斯陀含果,來至此世,盡於苦際。

 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于此間盡於苦際。

 猶如芬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芬陀利花沙門。"

所以斯陀含修行勇猛者稱為芬陀利花沙門。

如果修行較為遲緩者,稱為一還。

二果聖人,在天界和人間再往返出生一次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

除了初果斷的見惑,也斷了欲界的前六品思惑。

對世俗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或是指財、色、名、食、睡。)

起了遠離的心,欲從根本減少。

斯陀含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初果須陀桓,稱為預流、入流,必須人天七次往返才證阿羅漢果。

初果必須要斷三結(見惑),即我見、疑、戒取見三種煩惱。

.斷我見,不再確認五陰的"""真我""實我"為真實不變的。

.斷疑,斷除對佛、法、僧及戒律等一切疑慮,而產生堅定不變的信心。

.斷戒取見,入流聖者,證了苦集滅道與及涅盤的過程。

  能分辨行為的有益與無益,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須陀桓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凡夫之所以一直是凡夫,沒有辦法出三界,入聖流,就是因為愛欲。 

眾生所以會流轉於六道,沒有出期,就是因為愛欲。

眾生是沒辦法不隨愛欲的操縱,去做不應該做的事。

所以必須先斷掉愛欲,就不會再造惡,這樣才有機會出離。

佛說愛欲難斷,假如眾生還有一項和愛欲一樣的事,那佛都無法救度眾生。

就像人有四肢,可以走、可以做很多事,可以自由行動。

假如一個人他的四肢斷了,他就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做事。

愛欲就像一個人有四肢,可以為所欲為,可以任意做各種事件。

假如把這愛欲斷掉,就像人斷了四肢一樣,就沒辦法做想做的事。

愛欲斷了以後,就不會再造惡,也就有出離的一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