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阿那含果,阿那含叫不來、不再來,又稱不還果,直接生第十九天。
從欲界算起,欲界有六天,色界四禪,初、二、三禪各三天。
加上第四禪天的前三天共十八天,是凡夫所居住的天。
凡夫所居住的十八天以上,第十九天無煩天起五天為阿羅漢所居。
稱為五不還天又稱淨居天,有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證此果位就不會回欲界而直接上淨居天證阿羅漢果。
阿那含斷欲界的五下分結,又稱五順下分結。
為三界的下分界(欲界)的五種結惑,綁住眾生,使眾生不能超脫,就是:
1.貪欲,於順情境生起貪著之心,而無有厭足。
2.瞋恚,於違情境生起瞋恨之心,而不能自己。
3.有身見,於名(心)、色(色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計為身,
執著我見。
4.戒禁取見,知識、心態非理無道之邪見。
5.疑,迷惑、狐疑,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覺合塵。
欲界的煩惱修惑已斷盡,不會再染著欲界的五欲,死後離開欲界。
阿那含斷了欲界的一地九品思惑。
因為已經斷欲界的見惑及斷欲界的九品思惑。
所以上生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不再回欲界。
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思惑有五種,貪、瞋、癡、慢、疑,是人與生俱來的。
思惑共八十一品,欲界有五趣算一地,色界四禪天有四地。
無色界四空天有四地,總共九地,每一地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見惑在修行上是頓斷的,就是一下子就可以斷除。
思或就必須慢慢的斷,之所以說漸斷,因為聲聞乘是鈍根故。
斷見惑的聖者稱為預流果,又稱入流,就是初入聖人之流。
進而斷初地(欲界)的一品乃至五品思惑,為一來向,斷六品為一還果。
因為還有三品的欲界思惑,所以還要一往來人天,故稱一還果。
次再斷後三品思惑,為不還向,九品思惑都斷,為不還果。
因為不再還生於欲界的關係。
次再慢慢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
為阿羅漢向,正式斷盡八十一品思惑,成就阿羅漢果。
阿羅漢的和譯為不生,已經斷了八十一品思惑,不再受生於三界之故。
聲聞、緣覺斷了見、思惑就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出三界。
聲聞是有佛出世時,依佛的聲教,修四聖諦成就的。
沒有佛出世時,一切眾生修行,依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者,成就辟支佛果。
惑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及無明惑。
聲聞等破見思惑,出三界,成阿羅漢果。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為化度眾生,必須通達如塵沙一樣多的法門。
如果不這樣的話,他就無法完成救度眾生的工作,稱為塵沙惑。
無明惑又稱根本惑,或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
三種惑中,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校中,無明惑最細,性質各不相同。
阿那含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