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彌陀經宗要
《阿彌陀經》的綱宗是什麼呢?
蕅益大師說得最好。
(蕅益大師明末清初人,諱智旭,字藕益,號西有。)
蕅益大師寫的《彌陀要解》。
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說:
這個《要解》是此經一切註解中最好的。
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
小本宗要是信願持名。
我們研究小本,我們就遵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說小本綱宗是「信願持名」。
信願行稱為三資糧。
我們出去旅行要預備錢這是資呀。
要帶糧票這是糧,所帶乾糧那更是糧了。
信、願、行這三個是三種不可少的資糧。
今天大家都成為居士,還能說不信嗎?
來參加這個念佛道場當然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
也是信,而且是很殊勝的信。
但是蕅益大師在他的《要解》裏對於這個信字舉出六樣。
今天簡單說一點。
信是六信。
(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
剛才我說的,信有極樂世界,信有佛,這信的是事,這是些事相。
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
應知有不少專研究佛學的人,在這方面不信。
信有阿彌陀佛,那是他佛,這是信他。
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
而六信裏頭跟事相對的還有理。
所以信事還要信理。
與他相對的是自,信他還要信自。
這樣子。
例如金子打一個戒指,是個圓圈。
打個環子又是一個樣子。
打條項鏈又是一個樣子。
你只認識這個戒指,耳環同項鏈。
只認得事相,不認得都是金。
金就是這些耳環戒指的本體。
本體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所以理體,這個本體是不變動的,無生無滅的。
他可以出現一切形相。
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東西。
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樣,究竟是長是方的?
不一定。
根據鑄造的情況能出生一切相。
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
它是本來就有的。
也不會把它熔化了,就消滅。
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們能信事還要能信理。
理就是法身佛了。
法身佛遍虛空盡未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理與事應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
自與他也是同樣。
信他之外還要信自。
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
很多人都想學密,不知道這是密宗的要領。
只是去受灌頂,修法是得不到殊勝法益的。
密宗殊勝之處在於自己就是本尊。
禪宗說什麼是佛?
「清潭對面就是」。
你一看清潭的水。
清潭對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現出來。
就是自己啊。
《觀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你在念佛,就是這是心在作佛。
你念佛的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
這跟禪宗和密宗完全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還要信自。
再有信因信果。
現在先說一般的因果。
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
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惡事嗎?
那他這個人就變了。
這是一般說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夠。
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
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當然得信,但這不是深信。
深信呢,就信:
阿彌陀佛前身法藏比丘發願救度眾生,發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已成就!法藏比丘願已成就!已成佛。
佛名號阿彌陀佛。
眾生只要發願想往生其國。
執持佛名,甚至十念,或是一念,必得往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信佛經語深,眾生只要奉行道德,就已成就。
第十八願成就: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說第十八願及成就文出自曹魏 康僧鎧譯 佛說無量壽經)
(後漢 月支三藏 支婁迦讖 譯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卷下
"曼佛世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我弟子也。
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也。
其有欲出身去家,捨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
吳 月氏 優婆塞 支謙 譯 佛說阿彌陀經 卷下
"曼佛世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也。
其欲有甫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
其有欲出身去家,捨妻子絕去財色,欲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