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經兩種形式
在中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
他的格式不同於其它經典,他前面沒有如是我聞這一段證信的序分。
結尾也沒有大家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之類的流通分。
姚秦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也和玄奘譯本相同。
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但其他多種古譯(到清季共有七種)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經。
則仍和其他經典一樣,包括了首尾這兩部份。
玄奘、羅什兩大師譯本的不同,乃由於他們的簡化。
心經正宗分(即常見的心經)只二百多字。
首尾兩部份所佔的百分比數過大,為了重點突出,故刪除未譯。
現在把玄奘大師沒有譯出的部份,簡單介紹於下:
甲、序分(證明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婆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爾時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
佛的聚會在王舍城靈鷲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薩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門三昧。
(婆伽梵:釋迦牟尼佛的另一譯名)
這時觀自在菩薩也正在觀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之行。
(般若:翻做智慧,但是不同於我們一般的世智,所以又稱大智慧,一
般都不翻,就直接把梵文的音用漢字注出來。
波羅密多:也是音譯,漢譯為到彼岸。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
聖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
這時就照見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是空幻。
(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
五蘊又稱五陰或是五眾,據天台宗《摩訶止觀》說:
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色蘊:包含聞的五根。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和合而成。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稱為五根和所對應的五個境又稱五塵。
色、聲、香、味、觸。等有形的物質。
受蘊:對境承受事物時心的作用。就是人的身心在和外境接觸時的感覺。
這種感覺包括「違情境」的苦、「順情境」的樂和「中庸境」的不苦不樂
等三種感受。
想蘊:對境界想相事物時心的作用。就是眼等五根所觸及事物所產生的各種想法。
是屬於心理上的識別的組合。功能是認識外境。
把所辨別和想像,表現於外在的身和口的身心活動。
行蘊:對境有關貪、瞋等善惡的一切心的作用。
也就是意志與心的作用。
經由心的思維和分辨之後,所做出的有目的的意志行動(包括善、惡)
此行動由「行」來造「業」,而這個「業」就是支配我們人生命的力量。
識蘊:對境界了了分別識知事物的這個心的本體。
就是眼識等各種識的集合。
就是知覺的組合。
經由六根接觸六塵,所產生的認識作用。)
這時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問觀自在菩薩說:
(舍利子:佛的弟子,智慧第一)
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者作何修習?
舍利弗代我們大眾而問,所說非常切要。
我們如果現在想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該怎樣修習呢?
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訴壽命具足舍利子言
這裡就肯定了,是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的話。
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據「大般若經學觀品」中,世尊所說有與本經幾乎全同的文句。
就主張《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心經》的首尾乃是後人所增添。
此說不敢苟同,佛說與《心經》一致,正表佛佛道同。
且古譯中有首尾居絕對多數,西藏經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
且古德對經文極為尊重,妄以己意編造經文,實為戒律所不許也。
且流通分中復有世尊讚歎印證觀音所說之文、殊不應全看成是偽造。
乙、流通分(結尾)。
觀世音菩薩說咒之後對舍利子說: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羅蜜多。」
於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
出定後就告聖觀自在菩薩說:
「善哉!善哉!」
兩個善重覆說,表明世尊非常讚歎。
佛又說:「善男子如是如是。」
(善男子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來證明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話,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這是世尊由衷的無以復加的證明與讚歎。
唐代禪宗祖師證明人的開悟時說,
「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
這就是以心印心。
(佛印證了觀世音菩薩的說法。
跟佛自己的說法一樣。
所以說如是。)
「如汝所說(就像你所說的),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行,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佛證明了,修深妙般若波羅蜜就應該這樣做。
一切如來都歡喜讚歡,都跟你一樣做。
釋迦牟尼佛說話後。
「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及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讚佛旨。」
最後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和他們的眷屬、天、人和會中的天龍八部,阿修羅等。
和一切世間的修學道眾,都產生了前所未有且無法形容的安樂和歡喜。
此等安樂和歡喜,超越一切世間所有的安樂和歡喜,所以叫作大歡喜。
向佛禮拜辭去,大眾感受佛恩,感恩便要報恩。
於是便宣揚讚歎本人所親聞的般若妙法。
把從佛所聽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傳播,這才是真的恭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