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須彌偈贊品:「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但聞佛名。 

    已植勝因,何況數數繼念。】   

    這首偈說為什麼我們知佛名字,念佛名字? 

    說得很深刻。 

    我寧可受地獄的苦,而能聽到名字。 

    我不願意享受種種的無量的快樂,而不聞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 

    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樣,一般人都貪圖眼前的樂。 

    我寧受地獄之苦,地獄之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 

    自己就遍滿地獄,處處都有自身在受苦,無停止的在受苦。 

    受刑死了,冷風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 

    偈說我寧可受這樣的苦。可是現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點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 

    但偈中這個精神是:甯受苦得聞於佛名,不願意受種種享樂而不聞佛名。 

    天上快樂,但是很難聞佛名,修福的機會又少。 

    天上都很享樂,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機會難得。   

    所以,往昔無數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轉,為什麼? 

    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佛名字。 

    佛的名字很難得聞。 

    證到阿羅漢,只知道咱們這個世界有釋迦牟尼佛。 

    若不從釋迦牟尼佛聞法,不知道他方佛。 

    那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自己不可能知道。 

    所以,這一段說的很深,由於目光遠大,看到三世因果。 

    無量劫來流轉,就是因為不聞佛名。 

    所以我寧可現在受大苦,希望解脫。 

    只聽見佛的名字,就是「已植勝因」,(種了很殊勝的因了),「何況數數繼念」,一念一念相繼呢?   

    【如文殊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引證大智慧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 

    文殊菩薩特別提倡念名字。 

    大智慧的菩薩,才能體會到這。 

    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 

    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裏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裏不專一。「一行三昧」,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 

    怎麼樣去入呢? 

    入的辦法就是「應處空閑」,你應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閒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閒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西轉。 

    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捨諸亂意」。 

    空閒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捨開,不要心猿意馬。 

    「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觀想,一行三昧不取觀想。 

    觀想功德很殊勝,但是比較難。 

    觀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觀。 

    心中不定,就觀不起來,觀不清楚。 

    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