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涅槃不同於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備「解脫德」,他雖解脫了,但並沒有證「法身」,還沒有證得「無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
大涅槃是「常、樂、我、淨」,而小乘涅槃只有「常、樂、淨」而沒有證得法身的「真我」。
因為他還沒有恢復就已經寂滅了。
知道了什麼是「圓寂」,什麼是「涅槃」,還要瞭解什麼是生死。
生死分為兩種: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
證得阿羅漢果,只能離開了「分段生死」,雖然出於生死,但還是像一般凡夫一樣,還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
而只有到了菩薩果位,才有「變異生死」。
從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也叫「生死」。
從初地死後入二地就是「變異生死」。
跟咱們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樣!
小乘的涅槃還達不到這一步。
所以,我們說要證大涅槃,就是要成佛,這也是佛的一個本願!
生到極樂國土,所有的人都在內,不管你帶業不帶業,不管你帶業多少、帶惑多少,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終各個將來能夠徹底遠離分別,諸根都能徹底寂靜,最後都能證大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沒有一個例外的!
所以,我們看,彌陀「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眾生,頭一願就是願一切眾生都生到極樂去,這個極樂國沒有三惡道,你不必再受苦了。
這念念為眾生成佛呀!
不是為了得一種安樂、得一種享受,而是究竟的覺悟。
念念為正覺,為菩提,這才是法藏比丘初發此廣大殊勝、利益徹底究竟的大願。
是最容易的法,讓眾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惡道、再不退轉了、永遠不退轉了,而且個個來後個個成佛!
這個願是善導大師所指出的,五個願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東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為十方。
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夠普照得到,沒有一處不照到的!
「絕勝諸佛」就是說,我一定要超過一切佛的光明。
對此話,大家一定要小心領會,不要錯解!
不小心可就變成「修羅」(六道之一)了。
為什麼呢?
逞強好勝是「修羅」的特點。
佛說這話可不是這個意思。
佛是願意這個光明能夠有更大的饒益性,使眾生更能夠受真實之利,而給眾生利益更大,這個願望要勝於諸佛。
所以這不是逞強好勝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彌陀佛的悲願更大!
對此,後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說明。
經中說,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遠有近的,而只有這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為什麼會這樣呢?
佛與佛是平等的,法與法也是平等的。
為什麼光有不同呢?
就是因為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每位所發的願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後成就所發之願後,這個願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現的光明當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王,就是因為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最大,一旦成佛後當然光明也就最為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