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也很振奮,在華盛頓會見這麼多位深有信根。
發心真誠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勝因緣。
我很慚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滿足大家的期望。
我們在華盛頓一起研究釋迦牟尼佛的遺教。
今天這一會是最後一次,因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
今天所要談的《金剛經》中自己所體會的一點點。
只能說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說是講經。
《金剛經》對我來說,佛恩是十分深厚。
把我從黑暗無知的牢獄中,挽救出來,頓入光明無際的寶山。
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繞佛,曾於北京廣濟寺釋尊成道日,繞念聖號直達次日淩晨。
但稍長到學校讀書之後,接觸到新思想。
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產生一些影響。
但更主要的則是看到來來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
從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纏繞毫不少於常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妒嫉障礙,勾心鬥角,爭名好利,排除異己,一樣也不少。
於是我十分懷疑,這些人久修多少年,為什麼一點也不脫塵俗!
於是產生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為佛法無益於人。
直等到二十歲,大學三年級時。
寒假考試結束,不想再看書,又無事可做,於是找到母親的一部有註解的《金剛經》和一部《靈魂論》。
每本厚約一寸,我一夜之間讀完兩書,在讀經時,產生了空前的稀有情況。
如聞驚雷,醒人長夢;如沐春風,身心調適。
如飲甘露,遍體清涼;如聞妙樂,頓忘俗味。
當時只感覺一陣陣清涼與光明,自頭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間二三十次,其殊勝安樂不是言語所能形容。
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負人,而是人辜負佛法。
這才端正了自己對佛法的認識。
當時體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經中的核心。
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當老實念去,便可望暗合經中妙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