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拿什麼來做導引呢?
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導航、一個方向、一個指南針,這要靠什麼呢?
靠的就是這「般若」——《金剛經》之類。
但是我們要走到哪去呀?
總要有個歸宿吧!
以什麼為歸呢?
就是以淨土為歸!
「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其中,這個「歸」字有幾種解釋:
一是「歸宿」。
總在外頭跑要有個宿處回歸呀!不然住在哪呢?
這是「歸」的第一重含義。
二是「究竟終極」之義。如何能究竟、圓滿呢?
要究竟、圓滿就要以淨土為歸,彙歸大海。
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淨土就是我們所要歸的那個海!
「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我們為什麼要「以般若為導」呢?
因為我們修菩薩道都要修「六度」。
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
我們要修「六度」,就必須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
對此,《金剛經》中有此證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評人時常說的:「你是盲修瞎練」。
因為他沒有目標,可不就是盲修嗎!如果沒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評為「盲修」了!
「以般若為導」如有眼目。
一個人要行路,沒有眼睛不辨方向怎麼能行?
佛經上也說:「入佛寶藏,智慧為目」。
到了寶藏裏頭,你要拿寶,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見寶才成。
什麼是你的眼呢?
智慧就是你的眼睛!
不然,即使進了佛的寶藏,你看不見,不知拿什麼,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麼。
那又用什麼去拿呢?「信為手」。
信心就是手。用「信心」去拿!
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
就是「以般若為導」呀!
反過來說,咱們許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兒」一樣。
擁有財富但卻瞎了眼睛的孩子。
「日坐寶中,為寶所傷」。
天天坐在寶藏裏頭,珊瑚樹、水晶瓶、大金元寶……可偏就讓珊瑚樹紮破了臉;讓水晶瓶碰破了腦袋;讓金元寶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兒受傷。
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於它為目,為目才能為導,其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