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的蜱肆經有一段經文,講兩個人出遠門經商的事情,這是一個比喻,

經中所說的兩個人,到遠方買蔴紗要回來賣,這樣就可以賺些差價,用以養家。

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了一堆沒有主人的白銀,其中一個人就拋棄蔴紗改挑白銀。

他也勸同伴把蔴紗拋棄,白銀價錢高,有了這些白銀,就可以過好一點日子。

同伴不答應,認為辛辛苦苦挑了那麼久,不可以說拋棄就拋棄。

又走一段時間,路邊又有一堆黃金,挑白銀的馬上把白銀丟掉,改成為黃金。

又再次勸同伴,還是挑黃金,有了這些黃金,不只下半生不愁,全家都過好日子。

他的同伴還是不肯,認為不可以改變,不可以放棄原先的計畫。

到家後,挑黃金的,用了些黃金買良田,雇了許多人幫忙耕種及出遠門做生意。

就這樣他和他的家人就此過著無憂無慮,又富足的生活。

那一位不肯改的人,賣了蔴紗,賺了些微的錢,因為不過,所以還要再出門工作。

在我們人生旅途中,修行的道路上,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所面對的法。

有時候是否應該放下自己的成見、看法,先分析事件的因果關係,再做決定。

如果別人告知是正確的,是應該接受,對一個修行人,要超越的,也就是應捨棄的。

其中的銀丶金也都是譬喻,代表不只能養身家,又有能力修福德。 

也就是出三界的資糧。

我們的知見有可能是正確的,正確中有高下,如果有更高的,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

這裡就要看自己了,夏老師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會有得,取捨之間就在自己。

禪宗雖說對修行很用功,但是重點還是知見,可貴的是知見。

《御一代記聞書》的輯錄者空善有一段是他問蓮如上人的話,問說:

「《安心決定鈔》裡,有一段話我不是很了解,它說:

『雖然他力願行賜予我們眾生已久,但我們卻還是因為自力的虛妄執心,徒生死流轉。』」

上人回答說:「這是因為,眾生只是在道理上去理解,而沒有信以為真。」

我們常常讀了很多的書後,因為其中的內容很美,很精彩,所以用來分享給人家。

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更好的是,能把那些內容變成自己的,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佛經語深,阿含經是屬於小乘的經典,但是含意可以衍申出更大,不應以小乘看之。

佛法如旜檀香,片片皆香,看你用甚麼眼光來看經,用甚麼心態來演繹經典。

心經有一百多字,我們如果濃縮乘一句,可以是觀自在,因為一部心經就是解脫。

如果再濃縮成為一個字,可以是「照」,不是觀,是照,觀有心識,會有分別,

有分別就有執著,就落入意識田中,照就不一樣,照無心識,無分別,離分別執著。

照就像鏡子照物一樣,來了顯像,去了不留,所以觀自在菩薩能照破而度眾生。

佛法有四眾弟子,是由四眾弟子來護持佛法,出家二眾,在家二眾。

有如香爐的四隻腳,要一樣的高低,香爐才能站穩,不可以有高有低。

出家眾正常的佛制是有在家眾護持,這樣的話他們才可以有時間精神研習。

但是重點是,在家眾也不能光是財力的護持,知見上的互相激盪,互相交流,

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光聽出家眾說,不用分辨就全盤接受,這樣的話無法進步。

就如前面所說,香爐的四隻腳,你要香爐是高高的,不能只叫出家眾進步,你不進。

必須是在家眾先進步,這樣的話出家眾不進步就不行,這樣佛法才會進步。

現在不同,在家人不長進,所以出家人也不用做功課,反正我講甚麼你們都行。

佛法的進步,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在家人更應該起作用,以起弘法之責任。

我們知道,佛教正式傳入漢地是在東漢明帝時,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開始。

當時所譯的佛經,現在存於世的僅有四十二章經,但是當時世人還是崇尚道教。

因為是最初,漢地的所有人對佛經法都沒有認識,所以四十二章經,只是四十二段,

應該是將佛法精簡,對佛教的精神做一個初步的介紹,很精闢有力。

在佛法傳入中,有一部經傳入的應是最早,而且陸續都有再譯,一再的翻譯。

那就是無量壽經,從東漢、後漢

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注意並且重視,除了經典外,這些歷史因素也應該有了解。

現代的人很方便,甚麼佛經找不到,只是沒有時間去研讀,這也是我們的福報。

對淨土一門要有所深入的人,應該好好的去讀這五種譯本,以一種譯本為主。

古來的經家,都以魏譯本為主,都重視魏譯本,事實上魏譯本文字也比較好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