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憶念稱名有精」,有的人認為念佛、憶念稱名就是要出聲音,還認為大聲念大佛。

開悟有大悟小悟和不悟,悟有大小,不關佛的問題,是眾生心量的問題,

不能用自己的心量去度衡佛,說佛有大佛小佛,佛有層次,有高層次,有低層次的佛。

這是眾生的無知,佛佛道同,佛沒有大小之分,有前後之分,有願大小之分。

如經所說,釋迦摩尼佛五百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等。

但是十方諸佛同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沒有大小佛之分。

「憶念稱名有精」,念佛如果是要積功累德,那麼大聲念,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念佛。

這樣對嗎?這樣好嗎?可以這樣的念法嗎?會不會影響別人的安寧?有反效果嗎?

一連串的問題,把本來是一件尊貴、美麗、享樂、快樂的美好事情,成為問號。

《妙好人列傳》有一位妙好人,大和的清九郎,他的念佛就是那種不影響別人的方式。

他不會要求別人跟他一樣,但是只有讚歎佛恩,他女婿是自己來要求娶她女兒的。

而且條件中要求,不准要求他念佛,他也答應,但是他要他女婿,他做早晚課時在旁邊。

不用跟著他做早晚課,不需要跟著他拜佛,也不用念佛,只要跟在旁邊看就可以了。

鄰居都在等著看他笑話,因為他這位女婿是有名的地皮流氓,招進門有好戲看了。

結果,一個月後,他們偷偷地看他們,看見清九郎在做早課,女婿也恭恭敬敬的跟著做。

念佛行者就要像這樣,念佛應該如沐春風,念佛行、日常生活也應當如此,平易近人。

不要用嘴巴勸人、講人,用行動,念佛行者,行動中有阿彌陀佛的慈悲常在。

大和淨光寺僧玉譚,要回越中時,邀約清九郎一起走。想讓越中的人見見清九郎,

認為應該可以使當地人受到法益,所以要了清九郎同行,走了上百里路他都不嫌累。

僧玉譚越想越覺得可憐,便安慰說:「你今天一定很累了吧!」

清九郎卻答:「不,不,我從未累過。」

僧玉譚追問說:「你口說不累,為何走起路來一顛一跛?」

清九郎答道:「我的身體也許累了,但我心絲毫不疲。我年紀大了,走路不方便,

所以你會覺得我可憐,可是,我外型雖已七十,內心恆保十七,永遠是勇猛地、

喜悅地稱名念佛,不曾累過。」

清九郎到達越中後,同修們一見他純情無我的法悅面貌,又親炙他虔敬溫雅的德範,

人人無不回顧己心而生大慚愧。 僧玉谭的估计一点不错,清九郎以他无言之教,带给越中的同修们巨大的影响。僧玉譚的估計一點不錯,清九郎以他無言之教,

帶給越中的同修們巨大的影響。

這就是覺如上人所說的「憶念稱名有精」,精的是內心的喜悅,是與佛同在的精進喜悅。

這種的喜悅,使人的精神永遠年輕,縱使身體已老,但是歡喜心,是歡喜踴躍的念佛心。

常常保有這種的心,這種的「有精」,會使周遭的人感受到,有如沐浴在春風中。

這是一種純情的念佛,感念著佛恩的念佛,是那種溫文儒雅的德,很想親近的德風。

沒有言說,沒有高調式的言論,也不需鋪排,就是靜靜的,讓所有人得以感受。

「憶念稱名有精」,這種的念佛,歡喜踴躍的心念佛,其實是佛恩的表現,是佛念。

當名號縈繞於心中時,行者的心,是感恩及喜悅的,知道是「名號的運作」。

「名號獨運」名號運作度生,佛在我身邊,滿入我心中,照護著我,讓我知道。

不須強求精進而念佛,不求多多念佛,而自然精進而念佛,非是要精進,而是名號獨運。

一位已經成就信心的念佛行者,就是要如是的憶念稱名,歡喜踴躍的念佛。

不須動口告訴旁人,我歡喜的念佛,身邊的人自然感染著喜悅,這是念佛行者的特色。

在念佛、佛念的喜悅中,在佛的心中,心中的佛運作著,滿滿的就在行者的周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