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以佛心譬喻為蓮華者,
因不被凡夫之煩惱汙泥所染之覺體故也。
此一節者,釋佛心譬喻蓮華之由。
如來之正覺者:
賭眾生之往生而果成之大智故,能救眾生之業苦,入畢竟淨而冥自正覺,
即作機法一體之活作用也,
故入凡夫之煩惱泥濁而不被其污染障礙,猶如蓮華生淤泥中,
且能清淨不染汙泥,喻顯此義故喻佛心為蓮華也。
《往生論註》下云:
「淤泥華者,
經云: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
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之正覺華。」
煩惱中能生清淨之願往生心,光明能攝取念佛眾生,
總不染礙於煩惱濁,此皆本願成就之機法一體之正覺大智力也。
宗祖聖人於《二門偈》嘆云:
「斯示,如來本弘誓之不可思議力。」
(眾生生活在煩惱的染污中,猶如汙泥一般,不堪久留。
佛如蓮花,為救度眾生故,入眾生的煩惱汙泥中,但能出汙泥而不染。
只要我等能聽佛的話,願意接受佛的救度,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佛的救度。
法然聖人在他的《念佛法語》上這麼說:
『我是不足取之男也,十惡之法然,愚癡之法然,唯念佛欲往生也。
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唯念佛仰信往生也。
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餘事皆不知也。』
八百年前,法然聖人隻身赴天台宗座主顯真僧都之約,討論淨土教義。
這場討論會到場的有三百多位當時佛教界的一時龍象,齊會於大原龍禪寺。
討論結果,學術以法然聖人優,法門以淨土合當時之機。
以第一等優秀的學術修養,不僅僅是東瀛,連華夏緇素,都向他請問淨土法門。
法然聖人自稱為不足取之男,這是真話,一切眾生在佛的面前,都不足取。
聖人的這些自己的形容詞,正是率先領著我們回歸真正的我。
不要帶著我慢心念佛,做一個不知是非,又不知自己是不知是非的人。
這樣的念佛是無法往生的,放下,放下,再放下,全依佛。
釋尊勸導我等要持無量壽佛名,而阿彌陀佛也必定如誓願必定來迎。
『有「法爾」之道理:如炎升空、水下流,果中亦有酸有甘;此皆「法爾」之道理也。
阿彌陀佛之本願者,是以名號引導罪惡眾生之誓願故,
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來迎,是法爾之道理,無可疑也。』
念佛行者應該知道,這是法爾的,法爾自然,是本來就應該如此的。
假如念佛人佛不攝受,那才是怪事,這個行者應該自己檢討一下自己。
「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來迎,是法爾之道理。」
任何人都應該檢視自己,是不是唯一向念佛者,這很重要。
我以前認識一位老太太,她修密,但是也念佛,是她的宗派的目標。
她那一派密法是平時修密,而臨終時求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她每天手不離珠,口不離咒語,非常的精進,非常的認真。
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修密,每天都有早晚課,這是固定的功課。
一個人在家做功課,她一定把所有的法器都動一下,表示有很多人同在。
不知道那天她報盡,必須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一起去。
假如有法器沒有動到,她會不會因此捨不得,而留下來保持法器每天都有動過。
是往生比較重要?是保持道場熱鬧重要?
往生是法爾,道場是生滅法,沒有一個道場不滅的。
《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不要把生滅法干擾了法爾的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