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邏輯上的衝突?
此問文義不顯,似為:
教下講性,但性離言說故矛盾。
宗下,本無一物。
如談事,又是矛盾。
如果即是此義則好答。
此亦不是語言問題,(你信中問如何掌握語言?)而是實質問題。
《楞嚴》說一切經教,都不過是「因標指月」而已。
也即是說,不過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的方向而已。
到底什麼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見才知道。
這不是語言所能解決和替代的。
教之談性,正是如此,有什麼矛盾?
世人的毛病有二:
一是棄標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尋找?
另一是認標為月。
這一病最普遍,最難醫。
一般往往以對經論、禪宗公案的理解當作悟。
把「標」當作「月」。
這不但永絕見月之望,並且連標也弄錯了。
當前學禪之人,無論老中青,犯此病者十個幾乎有五雙,切須仔細。
至於「以宗言事」。
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語病。
現在姑不咬文嚼字,只談大意。
禪宗不但不是強調無事,恰恰相反,而是以無事為病。
這個問題又是十個幾乎有五雙都搞錯了。
宗門所指責的,「墮在無事甲裏」,正批的是這班人。
所謂「墮」者,墮落也。
貶義詞也。
禪德所示「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又「無心於事,無事於心」。
總之都不是一味無事一概斷滅去也。
如是談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斷所發之願是否恰當?
此問最好。
此問甚切。
此問抓住了根本。
此是聯繫當前實際行動的迫切之問,故表揚之。
說來也難信。
許多人修行一輩子,不懂得什麼叫發願。
更不懂什麼叫切願。
切者,懇切也,迫切也,切實也。
切實兩字含義甚廣。
亦包括俗言「切合實際」之義。
亦即切己、切時、切機。
所以首先應有自知之明。
瞭解自己具備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其次是掌握世界、國家、社會的形勢。
包括今天和明天。
再則是默察法運之機緣,何者將興,何者暫隱。
本人今生具體之願決不能脫離客觀形勢與法運因緣,但憑己意而盲動。
發願不是細事,更不是只憑主觀臆想的事。
而是一步一步從小到大,從淺到深。
從抽象到具體,從浮泛到切實。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例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
以五劫的時間精勤求索,方才結得四十八願。
您目前先發起原則性的願。
於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對於主客觀的瞭解。
逐步形成具體的願。
懇懇切切契合時機,這就是切願。
既是切願,行動必然跟上來。
這樣的願才可能「有願必滿」。
目前就要求全部具體和恰當很難。
但其中度生與往生之願肯定是恰當的、殊勝的。
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則性的。
具體內容,當然您自己也有設想。
可是恰當與否,不宜主觀武斷。
應多觀察總結,並請教師友。
二、答開頂後之修持
5月22日信收到。
目前繼修金剛薩埵。法甚好,理由如下:
(一)此法雖名為懺罪法,實為無上密宗無上大法之第一部分。
(二)懺罪亦極端需要,為自為他普作懺悔,於劫火欲燃之際,有此甘露,利樂無窮。
(三)此法已熟,可續修,多念百字明。
另根據您之健康與願力,目前應速念滿長壽佛咒十萬遍(至少數)。
當時蓮花精舍王上師對每一開頂者均如是要求。
此十萬遍無論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數。
座上則於念完本尊咒後接念長壽佛咒。
長壽佛即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
持咒不但長生,且有臨終往生與現世成就之大益。
目前就這樣修。
三、勸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將來亦不必修。
但對此法應珍重,留待有緣人。
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須專。
目前修行人忙忙亂亂,勞而無成,都是缺少信心,對自己現修之法信不及。
於是東求西問,無有了期。
這樣下去,請待驢年。
其實,一句佛號、一句咒、一個種字、一個手印,莫不皆是圓圓果海。
信得及,當下便用;
信不及,徒然忙亂,到頭來仍是入牛胎馬腹。
所貴是信心堅固,知見圓融。
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
信得及,專修可,兼修亦可,輪修亦可。
信不及,一切都成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