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義記》云:《六要》,次者近也,此言彼土近涅槃道。

問: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即其當體涅槃界,何云次耶?

答:彌陀妙果,無上涅槃,極樂即又大涅槃界,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理絕言,

今云次者,約其新生菩薩歎故,且云次也。(文)

分與次同,分滿隨理宜,鄰次妙覺之等覺位,必至補處,是亦名超證大涅槃。(文)

《義記》依《六要》,為分證義,而解次於文,《貫思》義亦同之。

今文明依報土德,何為菩薩分證乎!

《要解》云:問:云無為涅槃界,又言證法性常樂,此似真證涅槃,今何言次耶?

答:約四土相即,(廣略相入)則百寶莊嚴妙土,即法性土,因自因而涅槃,

果自果而涅槃。

今約四土分別故。以寶莊嚴土,云次法性。

此次即不次淨土妙證,非因非果故,雖住因不見果可證,雖住果而不見因可進,

而進而證,其妙境界,不可得思議。(文)

上來諸說中,《會疏》次者,次同之義,以淨土四德,同涅槃四德,故云次於也。

此乃且分依正而相同之義也,若爾者,廣略相入,同自在無礙我,能同廣略相入,

與一法句相入,而無依正別,此上復更何之所同,而言次於無為耶!未詳也。

《貫思》義並約初生分證者,不允,依正混同故。

《梵響》、《要解》,其旨歸一致,可謂可也。

《渧記》云:彼佛國土者,正就真土而明焉,清淨者,謂清淨句,即一法句,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安穩隨順法性故,云清淨安穩也。

彼土快樂,非唯事相莊嚴,全事而理,性相互融,事無礙故云微妙快樂也,

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是乃廣略相入,二受不分妙土,蓮華藏世界之謂也。

次於者,次七四切,《琳音》六(初左)曰:說文不前不精從欠二聲。

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廣韻》次第也。

又《左傳》凡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又位次也。《義釋》七云:鄔跛近義亞義。

《苑音》二(六右)優婆云近。今此諸訓中,近亞也,二義親近於此文而已。

《字彙》云:七四切音刺,亞也。

無為泥洹之道者,諸佛自證之境,所謂法性法身,即他宗所談自受用。

華嚴所謂十佛自體國土,而無有身土依正差別也。

《探玄》第三(四十一)云:依一乘有二:一約果分,十佛自體國土海,當不可說。

二約攝化處,有三類云云。此攝化境蓮華藏世界,次於十佛自體國土,

而不異十佛自體國土也,今亦如是,廣略相入,妙土故,不可直言自體國土,

故云次而已。

問:廣略相入妙土,則豈非自體國土哉?

答:既言廣略相入,廣乃二十九句,方便為物身之土,略是一法句法性,

實相身之土,非唯廣,非唯略,故云相入也。

若唯一法句,法性實相身上,則可謂自體國土矣。亦是二十句,方便為物之土。

則是乃攝化境故,不可謂,十佛自體國土也。

既是法性方便,二受不分,一乘攝化妙土故,非自體國土,亦非單他受用土,

而亦自體國土,亦他受用土而已,苟得此意,則約往生人所證,直冥彌陀妙果之邊,

則謂之自體國土,亦得矣,故宗師云:無為涅槃界,又云:寂靜無為樂,

此乃就法性土而言也,然此法性土,即為眾生而所成就,一乘攝化之境,

故不可直謂十佛自體國土。

約此義邊,而今此文云次於,上云:國如泥洹,亦此義也。下言無為自然,

次於泥洹之道,亦是顯一乘化之土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