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念佛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是佛不問自說的經典。
是釋尊將人滅度前,所說的經典,對告眾是智慧第一的長老舍利弗。
講《阿彌陀經》十方諸佛,同時出廣長舌相,共同齊聲讚釋尊,難得,應信此經。
善導和尚解釋此經文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 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華現 身心踊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 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 證得不退入三賢
極樂世界是一個無為涅槃境界,並非是我們凡夫生滅心,有為心所成就的世界。
不能用我們凡夫的那種有生有滅,有取有失,那種意識心。
意識是屬於五蘊之一。
色、受、想、行,識,五蘊,或稱為五陰。
這五陰是要破的,《心經》就說:照見五蘊皆空。
極樂世界是一個涅槃境界。
隨緣雜善是無法往生極樂世界的。
什麼是隨緣雜善?
往生要全依佛願,要專依佛的願力。
佛願不要講,要做多少的布施,要如何持戒等,因為此等之善,非是眾多人所能者,
若如是,則不能普遍度眾生,依《觀經》義善導和尚釋,這些都是雜善。
佛願是願往生,專念彌陀名號。
行者如是行,即是專行,即滿足佛願力,即得往生。
與此不同者,即是隨緣雜善,其往生難。
為了能使眾生都能滿足佛願,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即特別選出念佛法門,
特標念佛一法,為眾生持。十方諸佛,共同出廣長舌相,證誠不虛。
眾生於聞知念佛得生之同時,應信之,堅持之。
縱使一日、七日,即得往生。
善導和尚說:上至一形,下至十念、一念,皆蒙佛願力攝取不捨,皆即得往生。
《龍舒淨土文》對經文中的「少善根」做如下解釋: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自一心不亂而下云:
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二十一字是現在傳世知本所脫落的。
所以知道,念佛是多善根,而一切持戒等為少善根。
在此敬告諸有志於往生者,應當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更應信,此發願當下,即已蒙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即往生住不退轉。
應如是信入。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