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觀法師云:餓鬼道,梵語闍黎多,此道亦遍諸趣,
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廟神;無福德者居不浄淨處,不得飲食,常受鞭打,
填河塞海,受苦無量。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已上。
次觀法師釋:
「梵語」等者,《弘決》二云:「鬼者,梵云闍黎多,此云祖父。」已上
黎梨雖異,二字通也。
言「作下品五逆」等者,若依常途地獄、鬼、畜之次第者,可為中品,
且依地獄、畜生、餓鬼邊歟。《法華》第二譬喩品云:「現受衆苦,
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已上
又《倶舎論》第八偈頌舉五趣云「地獄、傍生鬼」。已上
神智法師釋云:餓鬼道,常飢曰「餓」,「鬼」之言規。尸子曰:
古者名人死為「歸人」。又天神云「鬼」,地神曰「祇」也。乃至。
形或似人,或如獸等,心不正直,名為「諂誑」。
次神智師釋,解上所引觀師釋也。
「鬼之」等者,同《決》二云:「爾雅云,鬼者歸也,尸子曰,
古者名死人為歸人,又云,人神曰鬼,地神曰祇,天神曰靈。」已上
今智師意模此釋歟,但所欠者人神之釋,又所違者天神云鬼云靈異也。
言「尸子」者,外書名也,《爾雅》之文云:「鬼者歸,尸子之言,
云名歸人」,蓋是俗典不談生死解脱理故,以趣黄泉稱曰歸泉。
幽冥魂魄皆為鬼也。
大智律師云:神謂鬼神,總收四趣:天、修、鬼、獄。
智律師釋:
「總收」等者,鬼即餓鬼,本處是在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閻魔王界,
若立五趣除阿修羅,劣者攝鬼,勝者屬天,故通天修。通地獄者,
謂閻魔王領獄故也。
度律師云(《觀經扶新疏》):魔即惡道所收。
度律師釋:
「魔即」等者,或依開合,或就廣狹,鬼魔似別其體終同,
又彼三十六狩等者皆是魚、蟲、禽、獸類故可攝畜趣,故云惡道所收而已。
《止觀》〈魔事境〉云:二明魔發相者,通管屬皆稱為魔。
細尋枝異不出三種:一者慢悵鬼,二者時媚鬼,三者魔羅鬼。
三種發相各各不同。
次《止觀》文第八卷釋,所引之上具解釋(摩訶止觀卷八)云:
今明魔為五:一分別同異,二明發相,三明妨損,四明治法,五修止觀。
已上
「二明」等者,所舉之内第二文段。
「慢悵鬼」者,《止觀》本文言「(忄+追)惕鬼」,(忄+追)或為槌,
慢悵未見,有異本歟。今向此文難知其相,仍出具文。其次文云:
「一槌惕發者,若人坐時或緣頭面,或緣人身體,墮而復上翻覆不已,
雖無苦痛而屑屑難耐。或損人耳、眼、鼻,或抱持撃攊似如有物,
捉不可得,駈已復來,啾唧作聲閙人耳。此鬼面似枇杷,四目兩口。
二時媚發者,大集明十二狩,在寶山中修法緣慈,此是精媚之主。
權應者未必為惱,實者能亂行人。若邪想坐禪多著時媚,或作少男、少女、
老男、老女、禽獸之像,殊形異貌種種不同。或娯樂人,或教詔人。
今欲分別時獸者,當察十二時。何時數來,隨其來時即此狩也。
若寅是虎乃至丑是牛。乃至 次明魔羅者,為破二善增二惡故,
喜從五根作強軟來破。大論云,魔名華箭,又名五箭,各射五根共壞於意,
五根各一刹那,刹那若轉即属意根,意根若壞五根豈存。
眼見可愛色名華箭,是軟賊;見可畏色名毒箭,是強賊;見平平之色,
不強不軟賊。餘四根亦如是,合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此義故不應愛著,
著則成病,病則難治,永妨禪定死墮魔道。」已上
魔多亂禪故明治法,其治法者,止觀修行,修行不成魔障難離,故是難行。
念佛行者更無魔障,他力冥加最可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