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按漢本,至牟尼說偈廣彌陀教,佛語阿難已下(第二廿左已下)明釋迦教,

故準擬釋迦一化,廣說大小得道,明佛壽亦順他方,說海水等喻。

由此思之,欲說觀、勢二大士壽命無極,準擬釋迦一化而說般泥洹耳,

理實示修短自在之相也。又三輩廣說濁世諭誡亦太,悉合胎化生於三輩,

而說五善五惡,魏本次三輩釋迦讚歎而後明五善五惡,至「阿難禮見章」。

說胎化二生,是三輩胎化開合之異也。(是七)

按魏本,三輩廣通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別約此界,則三輩有五善五惡,

使三輩五善五惡者得名號大利,若失大利者有胎化生,故五善五惡後說胎化生也。

漢、吳兩本說此土三輩,其胎化生是三輩諸行往生之果,是合說之三輩章也。

又漢、吳二本修因雜然,不說一向專念,竊惟時運,佛法東流年代未久,

譯人大觀斯經垂諭至切,大異于諸經例,先於漢地,欲奉佛慈訓,捨惡修善,

注意惡方,故能爾耳。魏本不爾,深悟佛意所在,以啟純專之轍,

於于此乎諸行、念佛專雜判然,是純雜之異也。(是八)

上來八異,粗舉其大者,如是前後詳略,雖有文質不同,是非別本別譯。

而僧鎧所出,質而不野,簡而必詣,悲智兼暢,出興大事無所遺,

攝凡要津有所歸,是以冠絕古今者,夫惟魏本乎!

曹魏之後有唐、宋翻,以弘其美,法門宏曠,複益振矣,唐本於魏本,

猶如漢後有吳本。今與唐本對檢,略有七異:

魏本五德及佛興所懷了然可覩,唐本略說,是為一異也。

其說五十三佛出世者與魏本前後不同,是為二異也。

魏本成覺感土之後有但為將來之問,唐本移之於浴池之前,是為三異也。

魏本次成佛感土說於十劫,次說國嚴光明壽命及初會眾不可計,

唐本反之,是為四異也。

又魏世尊說偈,唐分安之兩處,是為五異也。

又魏本「佛告彌勒」已下勸諭,唐本所缺,是為六異也。

又唐本今為大囑累,及得益分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等,

魏本略省,是為七異也。

此其大者,小者可知,具如下文當明。(已上依師說)

因辨此經末釋者,元曉、淨影、嘉祥、玄一、法位、憬興、義寂等各有註疏,

於中唯曉、影、祥、興四家現存。

我朝鈔記亦不少,《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述義》三卷(最澄集)、

《私記》一卷(智景,已上三部出《傳燈長西錄》)、

《義苑》七卷(紀州總持寺南楚作)、《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禪林寺浣溪作)、

《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直談要註記》二十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酉譽作)、

《見聞》七卷。(良榮作)

於今宗中,黑谷《三經釋》為創,《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會疏》十卷

(越前勝授寺峻諦作,元祿十三年刻)、《開義》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未刻)、

《貫思義》三卷(藝州理圓作,享保三年刻)、《顯宗疏》十七卷

(江州性海無涯作,未刻)、《要解》三卷(法霖作)、《講錄》十卷

(紀州磯脇安樂寺南麟作,未刻)《梵響記》六卷(靈鳳作,寬保元年刻)、

《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未刻)、《義記》五卷(堺華藏庵惠然作,未刻)、

《海渧記》二十卷,《科》二卷(攝州小曾禰憲榮泰嚴作,

未刻至滅諸煩惱離惡趣心文)、《安永錄》十三卷(藝報專坊慧雲作,未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