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機者「宜」之義:

  事物恰好之意也,譬如函與蓋,函方蓋亦方,函圓蓋亦圓。

  恰好相應毫無支吾。

  (函蓋,路上的下水道,格一段距離要留一個人孔洞,以便人下去清理,

   要下去清理的人孔洞叫函,上面要有蓋子,以防人、物掉落,

   洞叫函,蓋洞的蓋子就叫蓋。)

  佛有拔苦與樂之慈悲,拔除眾生無明之苦者,宜於佛之悲。

  與眾生法性之樂者,宜於佛之慈。

  (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

  但若無眾生者,佛拔苦與樂之慈悲則無由活用,

  有眾生方得活用慈悲之德也。

  於眾生亦然,若無慈悲之佛者,我等無明之苦永遠不離,得法性之樂無期。

  有慈悲之佛,方得遂其離苦得樂之大望也。

  (世間的事情也一樣,就以布施來講,

   一位善心人世,想做善事,想說怕大家肚子餓,做一些吃的,要給大家吃。

   不知道是時間點不對,或是口味不合,沒有人來吃,

   所以他的布施沒有成功,因為沒有布施出去。

   佛要度眾生,假使眾生寧願呆在三途受苦,不肯出離,

   那麼佛的度生事業也就沒有成就,變成空有其名。

   所以阿彌陀佛建了第十八願外,必須在有十七願,

   要諸佛在十方世界廣為讚嘆、廣為宣傳,以便讓我們這些眾生知道。

   知道了以後,才能起欣厭心,欣愛極樂世界,厭惡娑婆世界。)

  然故眾生與佛恰好相應之時,恰好如方函覆方蓋,圓函覆圓蓋。

  欲顯佛與眾生恰好之故,望於佛以眾生言「機」,就此以佛之方言「應」也。

順便之故,亦詳出眾生與佛之關係。

「應」亦有三義:

一者,應者「赴」之義,此與前面所提「機者微」合。

 於眾生有生善心之機微者,佛則緊快之加於慈而令生之。

 宛如弩有可發之機,射者(喻佛)察機而射者,箭方中的也。

二者,應者「對」之義,此與前「機者關」合。

 眾生有智愚善惡,佛乃向應化之。

 如前言一人欲賣一人欲買,二人相成就貿易。

 眾生欲禀受而佛欲與之,其相和之處成就攝化之事也,若相違之則不成攝化之事。

 如舍利弗,示打鐵人「不淨觀」,教洗衣女「數息觀」者,機與法不相對。

 正於打鐵人教「數息觀」,洗衣女示「不淨觀」者,機與法當可相對。

 而舍利弗不知此故被佛呵責,舍利弗無智故,不能對向眾生故無化功也。

 佛能鑒眾生之機故能對向,隨其機或以神通或以說法應之。

 且就神通而言,或現可畏破惡之相,如手提刀繩之不動神立在火炎之中。

 或示可愛生善之相,如觀音之柔軟溫和之尊容。

 《法華經》普門品觀音之三十三身之示現也。

 如此以佛能應於眾生而施化益故,望於眾生以佛力之方言「對」也。

三者,應者「應」之義,此與前「機者宜」合。

 應者佛之慈悲能相於眾生之謂。

 眾生有苦恰佛之拔苦之悲,眾生無樂恰佛之與樂之慈。

 佛與眾生能相應故,望於眾生以佛之方言「應」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