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以漢、吳二本對校魏本,其不同不一。

漢本首無「如是我聞」句,但有主處眾,(吳本同之)於眾成就中列四眾廣多,

(吳本但比丘,略比丘尼、清信士女)而無菩薩歎德。

魏本略人天眾,廣菩薩歎德。

其多列人天、聲聞眾者,此彰斯經慈哀莫窮,而省菩薩歎德者,

以隱智從慈也。(是一)

阿難請問、佛答等,雖文質緩急有不同,大義是同焉。

於正宗中,漢本列過去三十七佛,魏本列五十三佛,此但具略異耳。

次法藏說發願說偈(吳本但發願,無說偈)已求正覺請說經,

世饒王佛知其志願深高,為說諸佛國土善惡,法寶藏聞喜悉見,

則選心中所欲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無央數劫奉行求索,(因中發願修行)

其法藏菩薩至期(恐其乎)然後(吳云至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無量清淨覺。

(吳名阿彌陀佛)智慧勇猛,光明無比,國土甚善,八方上下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者。

(已說果相,吳本亦同)

次(十左)無量清淨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乃至佛言:

何等為廿四願者,廣說廿四願結因行,說無央數劫自致作佛。(十一左)

初說法藏因行果成者,略說彌陀教,後說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者,

釋迦重廣說法藏因果。

魏本法藏因中自說四十八願,於願前不說果名,願後說偈,後說永劫行,

明成佛後說光明等。此因果次第,漢本果中說因,故作佛後說二十四願;

魏本因中說果,故有兩花空讚之說。因無離果因,果無離因果,因果常相即,

故於非因非果說因果。(此二,因果說願之異)

又魏本法藏自說因願,漢本釋尊說法藏之願,釋迦說故因願帶成就,

故不別說成就之相,如彼十七願言:諸佛各于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

(咨嗟願成)諸天人民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十八願成就)

餘亦可准知之。(是三,說願之人異)

又漢、吳本說二十四願,魏本說四十八願,願數不同者,但是願智之廣略耳。

雖廣略不同,而正覺果智是一也,如天上月,隨器多少現影,而月光惟一。

然四十八願為具足說故,自言當具說之,又《觀經》言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故。

(是四,願數之異)

漢本(十五又)說光明佛身竟云:佛說無量清淨為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

時阿闍王太子等說聞願利益,此亦魏本所無也。(此異之五,聞願益有無)

今按:魏本說: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此舉過去法藏菩薩說願之利益,未來聞願益,在於此中,故魏本不說今日聞益。

漢本就釋迦說願,說今日聞願之益,釋迦說願如法藏所說無異,聞願利益亦爾,

今日聞願利益如往昔聞已滿足無異,雖古今殊,而聞願不思議一也,

故魏本攝過去聞願中不說之也。又(第三之二左)說無量清淨佛壽命無極,

次(三左)「佛言無量清淨佛至其然後般泥洹者,其廬樓亙菩薩便當作佛,

總領道智,典主教授,過度八方上下,當得復如大師無量清淨佛」等,

(吳本上卅九同之)此亦魏本所無也。是滅不滅之異。(是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