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六異曰: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訖于孔丘之時;
釋迦下生,肇於淨飯之家,當我莊王之世。
内六喩曰:迦葉生桓王丁卯之歳,終景王壬午之年,雖訖孔丘之時,
不出姫昌之世;調御誕昭王甲寅之年,終穆王壬申之歳,
是為浄飯之胤,本出莊王之前。
開士曰:孔子至周,見老聃而問禮焉。《史記》具顯,
為文王師則無典證,出於周末,其事可尋,周初史文不載。乃至。
六異、六喩在所引文。此六異意,老氏出世周文王時,釋尊下生同莊王時,
言以前後為勝劣也。此六喩意,李老始生周桓王,歳終景王年,不出文世;
調御誕生昭王之年,出莊王前,終穆王年。若以前後論勝劣者,佛前老後,
何得比也。
言「迦葉」者蓋指老子,乃是本地菩薩名也。
言「姫昌」者周文王也,文王雖為周之始祖不即正位,
武王以來周繼體主三十七也。
言「桓王」者第十五代,言「景王」者第廿五代,言「昭王」者第四代主,
言「穆王」者是第五代,言「莊王」者第十六代之王是也。前後應知。
開士釋終言「乃至」者,於當文中有餘言也。
外七異曰:老君初生周代,晩適流沙,不測始終,莫知方所。
釋迦生於西國,終彼提河,弟子捉胸,群胡大叫。
内七喩曰:老子生於頼郷,葬於槐里,詳乎秦佚之弔,責在遁天之形;
瞿曇出彼王宮,隠慈鵠樹,傳乎漢明之世,祕在蘭台之書。
開士曰:莊子内篇云:老聃死秦佚弔焉,三號而出。弟子怪問:
非夫子之徒歟!秦佚曰:向吾入見,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謂之遁天之形,始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
遁者隱也,天者免縛也,形者身也,言始以老子為免縛形之仙,
今則非也。嗟其諂典,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乃至。
七異、七喩文在所引。此七異意,老適流沙不知所隱,言得仙也;
佛終提河現唱涅槃,言有死也。同七喩意,老有生處又有葬處,不遁生死;
佛隱鶴林雖示涅槃,非滅現滅,是故其教自梵傳漢於今流布,
法命長遠衆生蒙益非對比也。
開士釋終,言「乃至」者非於當段有餘殘文。但也一字在最末矣第八、九、
十外異、内喻省略之故,對下十異、十喩重説云乃至也。
彼三段(《辯正論》卷六)云:外八異曰,老君蹈五、把十、美眉、方口、
雙柱、參漏、日角、月懸,此中國聖人之相。釋迦鼻如金挺,眼類井星,
晴若青蓮,頭生螺髪,此西域佛陀之相。
内八喩曰,李老美眉、方口蓋是長者之徴。蹈五、把十,未為聖人之相,
婆伽聚日融金之色既彰希有之相,萬字千輻之奇誠標聖人之相。
開士曰:老子中胎等經云:老聃黄色、廣顙長耳、大目、疎齒、厚唇、
手把十字之文,脚蹈二五之畫,止是人間之異相,非聖者之奇姿也。乃至
如來身長丈六方正不傾,圓光七尺照諸幽冥,項有肉髻,其髪紺青,
耳覆垂埵目視開明。乃至 放一光而地獄休息,演一法使苦痛安寧,
備列衆經不煩委指。已上
此八異意,老備中華聖人之相,佛為西域佛陀之相,是分中邊貶異相也。
外九異曰,老君説教敬讓,威儀自依中夏,釋迦制法恭肅,儀容還遵外國。
内九喩曰,老是俗人官居末品,衣冠拜伏自奉朝章,佛為聖主道與俗乖,
服貌威儀不同凡制。開士曰,昔丹陽余玖興撰明真論一十九篇,
以駭道士出其偽妄,詳彼論焉。」取意(辯正論卷六) 此異喩意,
又依中邊就其威儀爭勝劣也。
外十異曰,老君之教以復孝慈為德本,釋迦之法以捨親戚為行先。
内十喩曰,老訓狂勃殺二親為行先,釋教仁慈濟四生為德本。
開士曰:汝化胡經言,喜欲從,聃曰,若有至心隨我去者,當斬汝父母、
妻子七人頭者乃可去耳,喜乃至心便自斬父母七人,將頭到聃前,
便成七猪頭。夫順天地之道者行也,不傷和氣者孝也。丁蘭感通於朽木,
董永孝致於天女,禽獸猶有母子而知親,況聃喜行道於天下,斬其父母,
何名孝乎。戮其妻子,豈謂慈乎。」已上(辯正論卷六) 此十異意,
老教孝慈,佛捨親戚,勝劣在斯。同十喩意,老訓殺二親,是背孝行,
佛濟四生,是協仁慈,是勝劣也。
開士釋中所言「喜」者,是尹喜也。《老子》序云:
關令尹喜望見東方有來人,變化無常,乃謁請之。
老子知喜入道於是留與之言。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著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餘言,故號曰老子經也。已上
異喩十雙相對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