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數家雖立教不同,而漸頓二教諸家皆無不攝,《楞伽經》中說四漸四頓喻,
經云:漸除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又云: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等。
晉有武都山隱士劉虬,依此經立頓、漸二教。曇牟讖、誕法師、隋大遠皆襲之。
天臺、賢首等皆亦以漸頓分四教、五教,此亦有化儀、化法二:
大由小起名「化儀漸」;大不由小起名「化儀頓」。
大遠等依此義,故《十地論疏》云:聖教萬差,略要唯二:
謂聲聞藏及菩薩藏,菩薩藏中亦有二種:
一漸入,曾修大而退學小,後還入大名『漸』;
久習大乘,今始見佛,能堪聞大,名為『頓』。
《觀經疏》等皆同此。
又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化法漸」;理性頓顯,解行頓成名「化法頓」。
《五教章》云: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
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為『頓』。(文)
《淨影疏》(上初)判今經云:今此經者,二藏之中菩薩藏收,為根熟人頓教法輪。
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
不從小大,故知是頓。(文)
雖曰「頓教收」,猶是聖道門通途之頓耳。
又如天台,雖攝大乘菩薩藏中,而謂大本散善力微,不攝逆謗,
如《觀經》定善攝逆謗。(《妙宗會本》五之十二紙)
若爾者,下品是散善,何攝逆罪乎?
四明會云:由宿世修定相助令生。
此等皆與淨教所判相反,可知。
後正明今家教相者,龍樹、曇鸞雖有難行、易行之判,而未為教判。
至西河取合於聖、淨二門,方成一家判教。
故曰「難行聖道門」、「易行淨土門」也。
至終南大師,以漸、頓二教判淨土、聖道二教,終南已前雖有頓、漸之義,
(龍樹「即入」、天親「速滿足」、鸞師「從一地不至一地」等,亦頓之義,
然未立「頓」名,至西河有「頓」名,然未言「頓教」,《安樂集』下(十八)曰: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
絕人天果,漸次斷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頓舍,
故名『橫截』。」(文))
而未言頓教、漸教,至終南方有頓、漸二教判,此復雖用古師判(劉虬、大遠等),
而其義徑庭。《玄義分》云:「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般舟讚》云:或說人天二乘法(小乘),或說菩薩涅槃因(菩薩,大乘菩提之因),
或漸或頓明空有(與大乘中分漸、頓,從境空入心空為漸。),
人法二障遣雙除(頓證二空,二障頓雙遣除名「頓教」),根性利者皆蒙益
(大根志幹者而得蒙頓益),鈍根無智難開悟(彼頓教益望之猶卻成漸),
《瓔珞經》中說漸教(結上聖道頓漸,謂聖道頓漸俱望鈍根悉成漸教,
《瓔珞經》說階次者,覆一代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所以此土入聖之漸也,豈同不退風航乎!《)觀經》、《彌陀經》等說
(對前聖道大乘,為難開悟者說),即是頓教(聖道頓漸俱漸,對之說淨土頓)
菩提藏(一佛乘也,菩薩藏中圓極法),一日七日專稱佛,
(示頓所由,七日稱佛何似萬劫修劫,實一念佛心入寶蓮,寧不頓速乎?)
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無為涅槃界,一入究菩提),
即得不退(速頓之益)證無生(生即無生,是曰「往生淨土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