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
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三句展轉相入,
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
『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
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
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以真實而名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
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
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
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一法句下,是第三段,釋一法句。
三句展轉相入等者,問: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為一法,為別法耶?
答:依相宗意,是為別法,能證之智、所證之理為各別故。
依性宗意,是為一法,理智不二之極談故。今鸞師者是性宗故,
今釋所述真實智慧即是無為法身義也。凡當段意甚深義趣,
愚鈍領解輒以難及,閑伺宗旨可加料簡,謂其大意,已云百非之所不喻,
是故千是所不顯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
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此清已下,是第四段。 上一法句開為二種,其文可見。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
『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
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
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
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
然諸法心成,無餘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
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
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不淨器,
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
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