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
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
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
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修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
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
當生信心,勿自局(古玉反)分也。(已上)
然覈等者,解釋之意,如第一鈔。所引願文,初第十八,次第十一,
後二十二。第十八願證往生事,是則往相迴向之意;第十一願證生彼土,
於彼起行,此二自利。二十二願證生彼土,立利他行,
是則還相迴向之義,如是自利利他成就皆是如來本願力也。
元照律師(《觀經疏》卷上)云:或於此方,破惑證真,
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
故說往生淨土。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已上)
次元照釋。《觀經義疏》先列義門示總意中,初明教興,又有其二:
一、總明一代教興,二、別敘今經教興,今文其初,所引之文次下釋
(《觀 經義疏》卷上)云:洞達諸法,然後發大乘意,修菩提道,
上求下化,究竟成佛。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
歷微塵剎,示生唱滅,說法度生,眾生無盡,行願身土亦無有盡。
(已上)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涅槃界者,即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
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究竟一乘者,
即是無邊不斷。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次私御釋,是顯己心中領解深義,特應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