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云:《觀佛三昧經》云: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
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
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華果,
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
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
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
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栴檀者,
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
業道成辨也。
問曰:計一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知,何因一念之功力,
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何者?
如《華嚴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音聲一奏,
一切餘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
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
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
變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
直過無難。又彼《經》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
一切餘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
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諸處處,無能遮障也。
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次所引文,安樂集者,上下二卷,綽公述也。
今於此集總有十二大門之中,上卷第一大門之內又有九門,
其中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之次引《觀佛經》說三種益,
其第三益為念佛故,今故引之。
《觀佛三昧經》,覺賢三藏譯,是第一卷〈觀地品〉文,
今之所引盡當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