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

三明不論唯行不生。先問願行差別分齊。

然願在意,行通三業,若斯差別不足論耳。

然今此問別有其由。

向答中言欲往生者,要須願行具足可生。

此明願行相伏得生,其相伏功均等無差故。

發問云,其功既等,唯願若不生,唯行亦應爾,願行之義有何差別。

今論但明唯願不生,不論唯行不生義耶。(向答中,言今此論中但言發願,

不論有行,此乃但明唯願不生,不論唯行不生之義。)

人謂直問願行差別作異議者,皆未可耳。

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

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

答中先明唯願唯行但不生義。

經說者,重笠云:不局一經總指諸經。

諸經要集十引大論云:『唯解無行,解則便虛,唯行無解,行則便虛,

要具解行方到彼岸。』

餘如楷定傳通記所議。

初三句明唯行不生,次三句明唯願不生。

孤單獨也。

願能導行,行能持願,願行相扶方得往生。

若隨闕一則不得生,猶如單輪無所至運。

(真發願必定會念佛,所以說願能導行。真心發願往生,必定會念佛。

 在念佛中才能察覺你是不是真的有發願往生心,念念中才能知道願心如何。

 當發願往生後,佛即知之,這一點我們不用懷疑,更不用擔心。

 以後的事,我們要做的事是念佛感佛恩,因為已蒙佛救度的原因。

 善導大師說上至盡形壽,下至十念稱佛名。

 當知願心已發,雖然念佛不多,但佛願不虛發故,往生必定。

 法然上人在其文鈔《登山狀》有這樣的一段話:

 彼釋雄俊者,七次還俗之惡人也,命終之後,獄卒帶至閻王之庭,

  閻王責言:「南閻浮提第一之惡人,七次還俗之雄俊,今果來乎!」

  雄俊高聲呼曰:「我在生時,見《觀無量壽經》言:

  『五逆罪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聲,往生極樂。』

  我雖七次還俗,於今未犯五逆;我雖善根薄少,念佛超過十聲。

  雄俊若墮地獄者,三世諸佛墮妄語之罪!」

  閻王據理,立傾其玉冠而拜之;彌陀依願,則使乘金蓮而迎之。   

  何況非七次還俗乎?何況一生念佛乎?

  「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源信先德之言誠哉!』

 佛制,男性出家可以七次往還,就是三次出家三次還俗,再可以出家一次。

 這最後一次出家後,就不可以再還俗,三加三再加一共七次。

 釋雄俊七次出家再還俗,已經打破了出家戒律,所以是罪在地獄。

 閻羅王早在地獄等他,要好好的治他的罪,因為在閻王的眼中,是惡人。

 閻王是信因果的,知道如是因如是果,就要定他的罪。

 一聽,信念佛得生,憑佛願力故,知釋雄俊已非自己轄中之罪犯。

 而且是定生極樂世界的聖流,所以立刻下座而拜之。

 阿彌陀佛依願即來接引,即回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是一門極簡易的法門,聽信佛語,奉行道德即行。

 沒有花招,不須要特別找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成就。

 阿彌陀佛發願要度眾生,只要眾生願意接受佛的救度,起願生心即是。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歸命願生阿彌陀佛,願接受佛的救度。

 如此起願生心想,佛即知道,佛成就的至心即賜語行者,即成就往生。

 行者於往生之事,只要信入即可,就是如此的簡易,這是應信的。

 很多人於此無法信入,因為久習聖道故,認為自己無功不能有成。

 所以佛說易往而無人,這裡我們應起戒心,應深信佛語,不可自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