渧記曰:唐譯云:皆現神通來者,且就地上大士而為言也。
宋譯言:菩薩聲聞發勝心者。地前地上大士,及聲聞,並發弘願信心也。
今經所謂聞名欲往生之殊勝心而已,若不發此心,則難現神通,恐難往覲也,
況復地上大士,既斷無明證中道,能知本師彌陀報土方規故,乘彌陀願力,
以聞名欲生,之信心往覲彼土也。
故曰:願力成就報土等,此義深細,宗徒思擇焉。(已上)太好矣。
淨影云:下正頌之有三十偈,初十五偈頌,上後段菩薩共往;後十五頌,
頌初段諸佛同歎。云云
此以為重頌,故分科如此,然後十五頌,頌上初段,諸佛同歎者,諸佛告菩薩已下,
五偈為十方諸佛共歎,然諸佛告菩薩下,但是勸語而非讚歎義,故《會疏》、
《渧記》,並改科以為諸佛勸讚也。
今謂,前諸佛稱讚中,含告勸義,下告勸中含稱歎義,不可一槩也。
《要解》云:此偈大分,初至還到安養國,明菩薩往覲始末,若人無善本,
至終偈舉信受難,明利他信樂難得,此偈次三輩文,菩薩往生意,與三輩同至彼,
發無上心故,受記至成佛故,此三輩意餘意。若人無善本以下,明弘願深意。云云
此師意,三輩中當發無上菩提心,朋憬興為彼土發心故。
今往覲菩薩,於彼土因發無上心故,同之三輩往生,又於彼土發心授記,
則不可為真土相,故初至還到安養國者,大士往覲始末,同于三輩也。
《渧記》辨曰:此師意於真土不立因分相故,作如此解而已,苟解真土有圓融妙位,
則發心授記,並是果上所作,亦何怪焉,論明菩薩四種功德,既是真土相,
則此融一法句,果之大士,亦何妨有發心授記也,且所謂因發無上心,
願我國亦然者,非是菩薩通總發心,此乃地上大士,既見本師彌陀妙土,
而欲生我國亦如是。則與法藏因位發願,無異矣。
可謂融于本師本願矣,嗟夫法藏因願,既是久遠彌陀果後方便。而果上願海故,
今此往覲大士,亦融於彌陀果德,而所發願心。不異法藏因願,則非果上發心,
而何哉?
授記亦可準知而已,豈為化土相,而可也哉。
何以知約真土,謂十方諸佛,既告其土大士,示往生因曰: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此乃一貫地前地上,而為生因,然則地前地上大士並乘弘願而生,
則其所詣土為真實報土,也可知矣云云。此辨太好矣。
今謂,此中大分為二:初至必成如是剎十五偈,先明菩薩往覲;
二、諸佛告菩薩終偈,正明諸佛告命,與前由敘相反。云云
此中初明往覲後明諸佛教命者,與前由敘文相反,此偈世尊所說,
由重彰國德文勢故,為引他方教命,以證自前說故,菩薩往覲,在文初辨之理,
實應如長行次第,故科目曰,先明曰正明,見其義也,往覲者,有解不捨身往,
故曰往覲,捨身而往,曰往生。
今地上菩薩,不捨身往,故曰往覲云云。
今謂,此義不然,不順下經說不退菩薩往生彼國故,既云不退,豈無地上乎,
又明化生文云:他方佛國,諸大菩薩,乃至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