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8故歸命之心乘本願者,言三業皆靠上於佛體也。

此文者((86)(87)(88))三節之結示。

於上文言「歸命大願業力」者,眾生之三業成為能乘,

彌陀之願力成為所乘,而生於報佛報土。

今承此言,「故歸命之心」即「乘本願力者」,三業皆靠上(依托)佛體也。

靠上之義者,在眾生能乘之三業而釋,在佛體所乘而釋者即載持之義,

佛體能載持故,眾生方得安心而依托,眾生依托而無畏者佛力能載持故也。

《御一代聞書》云:

「前住上人打『疊』云:此即是被 南無阿彌陀佛載持之相。」

此示如被「疊」所載持,例乘佛願力往生報土也。

(乘佛願力,應知,十方世界諸眾生,能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乘佛之願力。

 如果不是佛之願力加持,就算菩薩,想往生極樂淨土,都是難事。

 菩薩要成佛,必須要有佛之加護,不然容易出錯,而走入偏空等。

 如第七地菩薩,證得的滅盡定境界,然而尚是有功用行所成。

 不是八地以上,進入無功用行,很容易進入,上無法道可求,下無眾生可化。

 如果這時候沒有佛在旁邊,加護他護持他,他可能證入偏空。

 所以菩薩知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以隨時加佑他。

 但是佛的本願是為了救度無法出離三界的惡機,讓他們能出離。

 十方菩薩知道佛願已成,知道這是他們最好的成佛之場所,故欣來往生。

 我們在者三界沉淪的眾生,看各菩薩的做為,應該見賢思齊,也欣慕往生。

 法然聖人於此,解釋善人尚且往生,何況惡人之事曰:

 『彌陀本願不為以自力可離生死,有方便之善人而發,

  乃哀愍極重惡人,無他方便輩而發。

  然菩薩賢聖亦付之而欲求往生,凡夫善人亦歸此而願得往生;

  何況罪惡凡夫,尤應憑此他力也。

  不可錯領解而住邪見。

  彌陀本願者:「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應善加體會,詳明此理。』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是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初宗旨。

 菩薩神通、智慧、知見都遠高於一般之凡夫,都願往生極樂,依附於佛。

 我們一般凡夫更應該求願往生,於此,法然聖人於《念佛大意》文說:

 『又,縱使釋尊在世之時,即身成佛者,龍女之外,難見其人。

  又,設非即身成佛,適合修此聖道門之菩薩、聲聞,

  此外之權者、聖人,此內之比丘、比丘尼等,

  至今經論之學者、法華經之修持者等,此皆上根上智之人也。

  然我等之時機者,設雖學聖道,於彼等之人,更難企及。

  如是末代之眾生,阿彌陀佛預先知之,故五劫之間思維,而發四十八願,

  其中第十八願誓言: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已成正覺,於今十劫也。

  此是釋尊所說之經,即《無量壽經》等之三部經也。

  是故,今日我等之眾生者,應專行念佛,以期往生者也。

  設雖惡業之眾生等,若只彌陀之誓,以為尚不足信;

  然而釋尊一一所說之三部經,豈無一語之真乎?

  又,何況十方諸佛之證誠,亦唯此經可見,其他法門,未見如是之證誠。』

 依佛所說的經,在佛在世的時代,唯有《法華經》記載,龍女即身成佛。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並沒有說,善財童子即身成佛。

 不講即身成佛,除了淨土經典外,其他之經論,其實都是為聖賢等說。

 我們凡夫,修定都困難,何況有大的成就,自力成佛做主。

 阿彌陀佛成佛的本願是發願救度眾生,釋尊出世本懷是為弘揚彌陀本願。

 為此十方諸佛又各出廣長舌相,為了證誠釋尊所說,為真實語。

 目的也是專為弘彌陀之本願,使眾生知道而生願往生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