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卷云:內者即是出世,外者即是世間。
言明闇者,此有二義。
一約世出世,出世間四聖離世迷闇故,名為明。世間凡夫常處迷闇,故即名闇。
信卷云:明者即是出世,闇者即是世間。
二約智愚,智慧名明,愚無智明即名為闇。信卷云:明者即智明,闇者無明。
智明愚闇義,通凡聖,就凡夫中有明有闇。四聖相望以論明闇,唯以佛地為智明極。
信卷引涅槃經云:闇者即世間,明者出世。闇即無明,明即智明。(彼經文云光即智明)
今此中除佛取三乘六凡,以屬內外明闇之人,不簡其機品,勸須佛真實。
故云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
行卷所謂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即斯義矣。
又涅槃經三十四云:身口二業名為外業,意業在內。
若依之,云三業皆同用佛真實,故名不簡內外者亦得焉,故名至誠心者。
總結上來自力他力之至誠心,不必局他力耳。
問:廢修缺者不得往生耶。
答:要鈔三云:若其上機於安心上有此所為,如虎戴角。但此行儀難通諸機,
縱不如此,契上利他真實之相有歸佛心,亦得往生。煩惱賊害下機專為正機故也。
即是深信之心也
即是言標大經信樂與今經深心,其體無二也。
一合深與信以示為深信佛本願之心,非信深重之心,故云深信之心。
此簡諸師解,至下當簡辨。
然此深心亦有隱顯,全如依釋。
(疏云:身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至誠、深心其體無二,故云即是。
大經第十八願之願文云信樂,今經名深心,乃取彼信字和今深心,言深信之心。
以示經密意,然此深心亦有隱顯。若約顯義,定散行人,各就己業立往生信。
隨分堅其心,是名為深信。疏明就行(定散正雜行業)立信者是。
若約隱義,捨自力情仰信佛願,名為深信。文明信機信法者是。
自力深信約機論深,他力深信約法論深。(吉水師言:無義為義,無樣為樣,淺者深也。)
信佛願深法故。(真宗傳佛心印義云:信得深法故曰深信深者弘願。)
信體是佛智故,若自力他力相對論淺深,自力信心深亦為淺。
(真宗傳佛心印義云:約機論深,深却為淺。)
他力信心方名為深,故化身土云:觀經說深心,對諸機淺信故言深心也。乃至,
深者利他真實之心,淺者定散自力之心。
疏云亦有二種,(對至誠心有其二種,故云亦有。)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此深信者示現身是唯能行惡從無一善者也。)
曠劫已來常沒長流轉。(北本涅槃經第三十二說,七種人入河之譬喻,
第一人者入水即沉。喻闡提人斷諸善根,沉沒惡趣不能復出。第二種人者,
雖沒還出,出已復沒,譬造惡人曾沉惡趣,出遇善友學出世善,復遇惡友還入惡趣。
今此所謂常沒常流,即當第一第二兩類。此明過去唯惡無善。)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第十八願。玄義分云,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攝受(楷定記云受猶取也)眾生,無疑無慮。(疑疑惑也)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楷云佛願誠諦不容疑慮,令乘願者定得往生。此乃稱歎所信願力,
如是深信為能信心。)
善導大師之釋二深信,為淨門之要樞,應加深思,往生之大行亦在此。
底下將再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