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觀無量壽經》釋
《觀經》者,說定善散善,而以念佛付囑阿難尊者,言汝好持是語者是也。
第九之真身觀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救度眾生之願,雖平等無差別,然無緣眾生,不能利益,
是故阿彌陀佛被平等之慈悲所催,為使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與一切眾生悉皆結緣故,
乃立光明無量願,第十二願是也。
又以名號為因,引接眾生,為使一切眾生普皆得聞故,於第十七願誓言: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其次,於第十八願誓言: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猶如釋迦如來於此土宣說此願,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同說之。
然則光明之緣者,遍照十方世界,無有不照之處;
又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悉皆稱讚名號,無有不聞之處。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之誓者,此之故也。
然則光明之緣與名號之因和合,蒙攝取不捨之益,不可有疑。
是故《往生禮讚》之序言: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又,欲使此願永久救度眾生故,立壽命無量願,第十三之願者是也。
總而言之,光明無量願者,橫為弘廣攝取一切眾生故也;
壽命無量願者,豎為永遠利益一切眾生故也。
如是因緣和合,攝取光明之中,又有化佛菩薩,常攝護此人,百重千重圍繞;
信心益加增長,眾苦悉皆消滅。
又,臨終之時,佛自來迎,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因眾生臨命終時,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惡緣外引,妄念內催,
境界、自體、當生之三愛競起,第六天之魔王,正當此時,顯現威勢,成為阻礙;
如是種種障礙窺伺之故,是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親與菩薩聖眾圍繞,現其人前,
第十九之願者是也。
因此,至臨終時,佛自來迎,行者見之,心中歡喜,如入禪定,當下乘坐蓮臺,
直至安養寶土。有此益故,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
又此《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三心者: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三心雖區,取要而言,攝於深心。
善導和尚於《觀經疏》釋此而言:
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其解行者:罪惡生死凡夫,依彌陀本願,十聲一聲,決定往生。
如是解行,是真實之解而行。
外現信本願之相,內懷疑心,是不真實之心。
深心者,深信之心也。善導和尚釋言: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始言信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無有出離之緣者,此即如同斷善闡提之人也。
如斯眾生,一念十念,則出無始以來未出之生死輪迴,往生彼極樂世界不退之淨土,
故應起信心也。
佛之別願不可思議者,非凡心所測,唯佛與佛知之。
依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五逆十惡皆生,有別願不思議之力故,誰可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