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按:文言至于得佛,不言壽終之後,故此願亦可通現當益。

又聞名之言亦縱容,亦可通三益,不爾者,化佛土將為有根缺有情耶?

彼亦雖具諸根,不能供佛見佛,真土生獨六根具足清淨,是以起次供佛見佛,

蒙其傍益者,或起生尊貴家,或起具足德本,例彼三十二相願,可知。

若約密機,則此土而非無此益,願文縱容利益無邊故。然約正意,則如初解焉。

次參考者,漢、吳、宋無此願。

唐譯云:餘佛剎中所有眾生,聞我名已,乃至菩薩諸根有闕,德用非廣者,

不取菩提。(文)

《悲華》云:乃至成菩提,而於其中常得六根清淨。(文)

後解文者,聞我名字者,正真聞無疑必兼稱念,然六根不具云何成聞名義,

然根闕者有聞見口稱亦不可測者此名願力也。既成聞名義當來具根之益何須疑之!

至于得佛者,《唐譯》云乃至成佛,此言縱容,可見。

若約正益者,正指命終得生之後也。

諸根闕陋不具足者,正明其益也。雖有六根而損闕醜陋曰諸根闕陋。

闕謂虗也、失也,具反。陋謂醜也、睉也,雖具而闕損醜曰陋。

所謂闡提半擇迦亦闕陋攝,佛法非器,依此名願力得此勝根,不可思議利益也。

諸根不具足者,此有二:損壞無根,本來不具根。或有耳根無眼根,或無鼻舌等。

如理可知。

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

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聞名令得清淨解脫三昧願,(義寂)二名止觀俱行願,(憬興)

三名聽名得淨解脫靜慮願,(智光、良源)四名解脫三昧願,(靜照)

五名聞名得定願。(真源)今名住定供佛願,即菩薩功德攝也。

次明願意者,諸師多得定為願體,不取供佛,憬興獨名止觀俱行願,

得定、供佛俱行為願體,快得願意。

今亦名住定供佛,止觀不二義也,雖住三昧,止觀不相融,入出有罣礙,

謂入則心智虗寂,出則身行散動,若離昏沈,即為掉舉,動靜不同,難成菩提。

是故興此住出相即動靜相照願,以使成菩提。

然此願是當來益為正,若望他方菩薩者,七地已前及地前有相有功用菩薩,

依聞名力,現等上地菩薩得止觀雙修。

望西、《會疏》約此義,然凡聖通得聞名益也。

次參考者,宋譯第卅二云:證得寂靜三摩地,於一念中,得見諸佛世尊,承事供養。

《悲華經》曰:尋於生時,著新袈裟,便得三昧,其三昧名善分別,以三昧力,

徧至無量諸佛世界,見現在佛,禮拜恭敬供養等。此文與今經同明住定供佛。

唐譯文句難解而義與今經無異,唐譯云: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

若不皆善分別勝三摩地名字語言,菩薩住彼三摩地中,於一剎那言說之頃,

不能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諸佛,又不現證六三摩地者,不取正覺。(文)

後解文者,聞我名字一句明其因,現生聞名信樂也。皆悉下明其益,即彼土所得,

於中,初明所得定無礙,住是下明止觀無礙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