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時如願等者,正顯見土誓,不隔時節速現云應時,如不違為義,

若淨若穢、若一若多、若東西、若南北,不違其欲願云如願也。

於寶樹中者彰所見之處,唐譯云於寶樹間,於寶樹中間見之,於中之言境,

第七聲也。《悲華經》云:於寶樹下,悉皆遙見諸佛世界,下言亦顯所依處。

有云:言樹中者,所現佛土依止所也;言樹下者,能見眾生依止所也。(望西)

此釋甚誤矣。今但舉所依處,何以上、下解之,可見。

皆悉照見者,於寶樹一花一葉中莫不悉見,今且舉寶樹一相,於宮殿樓閣寶網中,

亦照見無礙,故《往生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可準知矣。

猶如等喻顯,喻意可知,與上喻稍別,可思擇矣。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闕陋,

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聞名令得端嚴報願,(義寂)二名諸相貌妙願,(憬興)

三名聞名至佛具足諸相願,(智光、良源)四名諸根具足願,(靜照)

五名聞名具根願。(真源)今名具足諸根願,即菩薩功德攝也。

次明願意者,上三願攝自國,自下復重攝他方,即普薰十方聞名得也,

乘見諸佛佛土此願來,謂隨願於寶樹中可見十方淨土,若六根不具者何以得見,

亦遠從常修梵行來亦得矣。雖行菩薩行,未離諸根不具,第三僧祇猶有之,

過百大劫方得五勝,(《俱舍》住定菩薩始得五德:一生善趣,二生貴家,

三具勝根,四受男身,五憶宿命。)亦雖具足,醜陋為人所嫌,是故願言:

聞名之力頓除多生業累,六根完具矣。

有說:此願攝他方淺位菩薩,第三僧祗猶有諸根缺陋之障,恐之為之立此願,

此似為彼土益,然不分別真化。(望西)

有云:自下重益他方有五願,此聞名具根,斷根缺種,斯乃離譏嫌名體也。

然則大義門功德,由聞名力自然成就,是名悲願一乘。(《會疏》)此為真土益也。

《義記》亦為真土益,令離八難處隨一。

此願成就文云: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云云

有云:生彼國者,具足卅二相而無有好醜,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此乃非預此願,

今其他方未得位菩薩未免根缺,聞名者縱令不生安養,雖歷生娑婆,

後後生生諸根具足,乃至成佛不缺陋也。(《略箋》、《梵響》)

初二解為順次彼土益者有重繁失,後約他方生生者,此願非為往生淨土,

恐非大悲願意乎。

《渧記》云:上無有好醜及具足諸根等願約真土故,平等一相、咸同一類也,

此願乃化土益,故雖有好醜而不咸同一類,多生變易至成佛,諸根具足,無有缺陋,

呼大超自力修行人。往生化土者,二乘凡夫亦生生(變易)具足諸根,不亦樂乎!

是以隨分化度眾生,人不輕賤而受其化益,其德用廣大也。

依此義,則聞名者與廿願聞我名號一般也云云

師說云:上有三十二相願,具足諸根不俟別辨。雖然為彼闕陋之人重顯此名願之益。

由此觀之,準上女人往生之名,宜名此曰根缺往生之願也。(已上)

此義大好矣,此意為當來真土益。

《會疏》初義為大義門功德者同此義,後義約理,為此土密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