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解文者,所受快樂即受用上衣服等,故唐譯云皆獲資具,所受快樂即涅槃寂樂,

而無所著,故唐譯云心淨安樂,心淨,淨之言彰無著義,喻之如漏盡比丘樂無著樂,

此又分喻耳。

《要解》云:今為凡誓,故以淺喻深,漏盡比丘樂何得比淨土樂。(文)

彼住堪然寂滅,於所受無所著。彼國人天證大乘妙果,不住無為,亦不住有為,

是曰涅槃大樂也。

漏盡比丘者,阿羅漢斷盡諸漏,於一切法無著無執,以為喻。

《聞持記》云:受三禪樂,無一念著,如漏盡比丘。(文)

第四十‧見諸佛土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

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隨意得見十方國土願,(義寂)二名普見佛土願,(憬興)

三名隨意照見十方諸國願,(智光、良源)四名隨意照見願,(靜照)

五名見諸佛土願。(真源)今用第五名也,即菩薩功德所攝也。

次明願意者,所見土中,雖國土清淨,映現十方,聖眾德微,不能照見,

如彼釋迦尊顯現佛第二地,時會大眾唯見大光,望河之懷豈少耶!

所以願言:縱令雖法報高妙,隨念應心悉現寶樹,照見了了,如明鏡中覩自面像也。

(《會疏》)

問:與第卅一願有何異乎?

答或云:上攝淨土,此攝眾生。(望西)略箋亦同之。《義記》二義,初義同前,

又彼約總見無盡剎華藏莊嚴,聖眾常德,此約別,示各具無盡,令隨意皆見之也。

寶樹中者,塵塵法法色香三千觀成理顯,今約樹說,餘亦復然,乃至真土大願焉,

可思議,餘解未允。(文)

《渧記》云:上唯是真土德相,今此化土菩薩德相,差別如此矣。

若夫真土一色一香皆悉照見十方塵剎,(上三十一願)往生真土之大士莫不覩見,

此乃第三十一願德也。而今化土菩薩不能如此,此願勝益隨意所欲,

應時現十方剎於寶樹間,隨意所欲而一佛剎土、或二佛剎土乃至百千佛剎等,

應時而現而已。然則以總別為異者可也,不分別真假者似阻履搔癢,恨哉!

文云應時,帶化相也必矣。

今謂:上約土德統收,此約菩薩欲見,其異可知矣。

次參考者,唐譯云:國中群生,隨心欲見諸佛淨國殊勝莊嚴,於寶樹間悉皆出現,

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文)餘三譯缺此願。

後解文者,隨意欲見者明菩薩欲願。十方無量嚴淨佛土者,所欲所見土也。

唐譯云:諸佛淨國殊勝莊嚴。

問:寶樹觀文通現淨穢,今但云淨,相違如何?

有云:今且從勝云嚴淨土歟。

有云:若論樹德,遍現淨穢,《觀經》約之;若論機欲,只願見淨,今願約之,

故不相違。(望西二義)

今謂:樹德隨菩薩意樂,若淨若穢現無方,今且應菩薩欲見淨之願故現淨,

若欲見淨穢幷見即淨穢幷現,與樹觀無相違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