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知一切行者行住坐臥常作此想

 言應知者,勸之辭也。若依顯文,則勸令勵樹觀行者,其義可見。

然上文示寶菓自然生之由云:斯乃法藏因深,致使自然而有。

依是觀此,無量寶樹一一寶菓神變德用皆是法藏因願所成,體即念佛。

(如決定鈔云,依報迄寶樹菓一個無不為極惡我等,故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也。)

欲令知此意故,勸云應知,不簡定散機質,通勸念佛行人。故云一切行者常作此想者。

如序分義云:依下觀門專心念佛。

散善義云:深信釋迦說此觀經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便斯意也。

(觀,想,整個定善十三觀就是觀想,想,觀想到一定的程度所現的境。

既然是觀想,境要能成真,那是要佛力加持才成,不然的話危險。

《楞嚴經》講五十陰魔,從色陰開始,受、想、行、識各十層,共五十層。

這些都是修定所激發的陰魔,既然是定善,就是定觀,就會激發此陰魔。

所以今家勸說,依下觀門,專心念佛。

修定危險,定力不夠,定境現前,不可以念定境,一念即會入魔,經說: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念佛者沒有此事,佛願加持故,佛攝取不捨故。

說一切的行、住、坐、臥常作此想,只是想,不是實有,故說,應知。)

見此樹已亦當此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花菓皆令分明

講者須解文義起盡。

從觀寶樹者依依觀之下至亦於中現,明思惟觀相。

今此一節辨觀成相。於觀成相中,見此樹已一句結思惟觀成相。

亦當次第下明正受觀相。

正受觀中其初入位觀力猶弱,不可同時雜觀根等,故教之言亦當次第一一觀之。

亦字對前思惟觀位教云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

次第一一觀之,其相見疏,至文當辨。

觀見樹下正明正受觀成辨相。

言皆令分明者,皆字標同時見。

根等七重葉量華色寶網宮殿天童瓔珞菓光變現種種神德皆咸同時觀見明了。

如大明鏡一時覩眾像。

一明結觀成相

科釋見此樹已一句。

言觀成者,指思惟成。舉前思惟觀位既得粗見寶樹,以言見此樹已。

見已之言標前所見,故釋之云結觀成相。

三明一一起心住境

科釋觀見樹莖枝葉花菓皆令分明三句。

一一起心者,科觀見樹莖枝葉花菓句。

住境者,科皆令分明,安心住境故,觀見是分明,見境分明故,心安住不動。

分明與住境經釋互顯耳。

先觀樹根次想莖枝乃至華果次想網宮次想童子瓔珞

次想葉量華果光色次想旛蓋廣現佛事

既能一一次第觀之者無不明了也

 此釋心次第觀,後至同時明見,是別釋文。

古本印點屬之科者,(從無不明了,還明字讀之。)恐不可也。

問:經不說樹根,何言先觀樹根。

答:既說言作七重行樹想,豈非教先觀樹根耶。況復大經說樹根相。

(天童子,是佛所變現的,觀想有多天童子。

故往生禮讚說:化天童子。

般舟讚說:化天童子無窮數,悉是念佛往生人。

諸天童子,在殿中者,乃是佛願所使然,故說云自然。

天童子所著,瓔珞摩尼光,摩尼,此云離垢,亦云如意。

有五百億摩尼,一一光明,能照百由旬。

摩尼寶珠有五百億,多珠光明,相連照形,猶如集百億日月,合照一切。

摩尼寶珠之珠光微妙不可具說,是故云不可具說。

天童瓔珞,不獨有摩尼寶珠,而更以眾寶,間錯飾之,云眾寶間錯。

瓔珞所具眾寶光色,於諸人天一切色中,最上級妙,稱為中上。

故元照疏云:眾寶間者,不獨珠也,色中上者,異於常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