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體成就即離門者,此中亦有二:一體用相即門,二名義攝對門。
初體用相即者,若約機受,則合三為一心,約法體則三信差別,
是故機受一心歸命中,自法德具真實、信樂、回向之三義,其體但名號,
全三而一心。一心信體開為三信,應知。
其文曰:又問:如字訓,論主意以三為一義,其理雖可然,為愚惡眾生,
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願,云何思念也?
答:佛意難測。雖然竊推斯心(已下三心別釋中,初至心釋)等云云。
一至心者,謂至誠真實,至極清淨心也,斯心隨順法性,離虛假故,(真實)
順二諦,無虗偽顛倒心,(清淨)故名至心。(《論註》云云)
虛妄顛倒凡夫何有此清淨真實心耶!是以如來因中,於永劫所修三業行無不清淨,
無不真實,終成就真實功德名號,回向之於一切苦惱有情,是名回向利他至心也。
《信卷》曰: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已來,今日至今時,穢惡污染無清淨心,
虗假諂偽無真實心。(此明生起)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若惱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一念一剎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如來以清淨真心,
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至德。(次明所修真實)
以如來至心回施諸有一切煩惱惡業(不淨)邪智(虛假不實)群生海,
則是彰利他真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為其體也,(明所施真實)
是以大經言等,(證永劫所修真實,此本效宗師。)《如來會》言等,(助顯)
光明寺云等。(正依此等,顯如來因中真實行之所施,此文通下二心,
後引證真實成就。)爾者,大聖真言宗師釋義,信知斯心則是不可思議不可稱,
不可說一乘大智(名號)願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實心,是名至心。(文)(後私釋)
次引《涅槃經》,釋真實即如來也,以是知,如來真實所成名號為至心體,
眾生歸如來真實,則所施至心即為眾生真實,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故《六要》云:以歸佛願名真實。乃至歸佛願者發真實心,此心雖似凡夫所發,
是為佛智所施心,故云真實心,更非眾生隨情心。(文)
真實之心,真實即心,雖有二釋,依訓釋,心者,種也,文則持業為正,
歸佛心即真實心故。
二信樂者,信忍愛樂甚深廣大功德法之心名信樂,此信為菩提正因,
然濁惡不善凡夫,具足煩惱眾生,無清淨真實之信樂,故無上菩提難成,
無上功德難得。是以如來因中永劫修之,成就清淨真實大信回之眾生。
文曰:次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滿無礙信心海,(標利他信樂)
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釋名)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為信樂體也。
(出體,已下大悲回向生起。)然從無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
沈迷諸有輪,繫縛眾苦海(略本云具縛群萌,穢濁凡愚。)無清淨信樂,
法爾無真實信樂。是以無上功德難叵值遇,(無真實信樂故)最勝淨信,
(無上菩提真因)難叵獲得。(無清淨信樂故)是以(已下顯上四句。
《略本》云依之窺釋意。)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汚善心,
(顯淨信難得)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顯無上功德叵值,此依二河文。)
急作急修,如灸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不清淨故)名虗假諂偽之行,
(不真實故)不名真實業也。(自力不真實,故名虗假雜毒之善。
已下以至誠心釋顯其所由。)以此虗假雜毒之善,(合上二句)欲生無量光明土,
是必不可也。何以故?(徵不可之所由,正明信樂成就。)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
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疑蓋無雜。(真實心中作故,略書云:
由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故疑蓋無雜。(文)故知:不真實即虗假雜毒,
故疑蓋間雜也。由之,如來以無疑蓋故,成真實信。)斯心者,(無實真心)
即如來大悲心故,(回向為首故)必成報土(眾生)正定之因。
(略本無此二句,言如來回向為首大悲心故成正因。)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
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信心。(正結成大悲回向之信樂也,
以利他回向至心為信樂之體,得利他真實之名。利他真實者,至誠心釋也,
真實信心者深心釋也,合二釋成此心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