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約受持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此約受持釋不請友。
祥云:只以住持佛法,欲使如來法藏不絕,佛種不斷故也。(文)
受持等者,影師約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除現己心,故曰受持等。
今謂:約理性者非經意,唐譯云能持一切如來法藏,不言甚深,明知非理性。
憬興破云:此恐不然,如來藏性既是真體也,必不可言受持法藏故,既云法藏,
亦云受持,即知教法,非佛性也。嘉祥為教法者,順經意也。
今甚深法藏者,純圓大乘甚深經典也,受持者自念受能為他解說,為受持,
由受持佛法藏,護持佛種性。《大論》云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三寶音者,
即是受持宣說佛法藏也,眾生由之殖善、發智、成德、契理,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
常使不絕。天親云: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亦此意也。
護佛種性者,佛法種子也,謂由教行為緣,(由教起行)下佛種子于眾生心田,
而生(生,私按當作有字)正覺之芽起,護養不絕終得覺果。
峻公(三十九左)四解,修性並通。霖師云:上入法藏約自性,
今受持如來法藏約住持弘化,所望各異,非煩重也。
三約慈悲
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
唐譯云:哀愍有情,能開法眼,閉諸惡趣,開善趣門。
《祥疏》云:次舉慈悲德為釋,(釋不請友)興大悲愍眾生者,明拔苦因果,
演慈辯授法眼明與樂因果。(文)
淨影亦約慈悲,悲愍眾生起悲心,慈辯授眼起慈心,依慈起說名演慈辯,
教法生解名授法眼。杜三趣等者顯前悲心益,杜謂塞也,離惡杜三趣修福故,
開善門也。此約通塗,若約別塗,入煩惱稠林,名為興大悲,惠以真實之利,
名為慈辯授眼,眾生如盲,菩薩悲哀,與名號開法眼,名授法眼。
杜三趣等二句明慈心益,杜三趣者,下文閉塞諸惡道與之同,即是橫截五惡趣,
惡趣自然閉之意也;開善門者,下文通達善趣門與之同,即是必得超絕去,
往生安養國之義也。(已上)
釋不請友三節竟。
三結不請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結前諸文,中有三,初二句正結上。
《祥疏》云: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結也。黎之言民也,庶言眾也。(文)
(《文選註》云:黎庶,眾民也。)
以不請之法者,彼不請求,強與法,名不請法。又可。
以上所明弘誓、受持、慈悲等法,是為不請之友之法。
今以此法普施三途、八難、閑、不閑群類,故曰以不請等。又可。
不請之法即是名號,以其體大慈悲故施與此法,名為不請友也。此正結上也。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二句次開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