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霖師云:此間文明常、樂、我、淨四德,超過世間者淨德。

論以勝過三界道為清淨功德故;心常諦住者常德;度世之道者樂德;

安樂之法故;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者我德,以八大自在為我義故。

三為不請友有三:標釋結。(此下分科依《祥疏》)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初標。庶眾也,類種各肖似也,猶如言眾生。

不請之友者,《影疏》二義云云。《維摩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肇公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趣嬰兒。淨影《維摩疏》一本(廿三)云:

解有二義:一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名友安之。

二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

名安之。(文)與今《疏》同。

師說云:上文於此中下而現滅度者,總通上諸聲聞,示皆是自在化菩薩,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故。從此下文別密就阿難,兼彰自在化之德。

言荷負群生,為之重擔者,是同體大悲。諸經簡阿難有學,(《大品經》等)

今經無簡,總括云神通已達,今文密顯阿難德:

一重擔眾生德,下文云:但為將來眾生,故問斯疑。是至法滅百歲眾生,

為阿難重擔故。

二受持法藏德,經云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唐譯云能持一切如來法藏,

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也。多聞歸一聞,一聞即是聞其名號。下文請云願樂欲聞,

應此請說本願生起本末,阿難聞本願名號本末竟,信心歡喜,慶喜之名出於此,

由受持法藏,護佛種性,使不斷絕。

三愍念眾生德,文云愍念眾生,演慈辨,下文云多諸饒益,以真妙辯才問慧義。

開顯出世本懷者,演慈辯才德也。

四開智慧眼之德,文云授法眼故,阿難聞持此法,使開一切眾生法眼故。

五閉塞惡道德,文云杜三趣開善門故,橫截五惡趣,自然閉杜三趣門,必得超絕去,

往生安養國是開善門,皆是由阿難開示之德。

此五德攝歸愍念眾生德,以同體大悲,假示現阿難身,終顯出世本懷。

約佛則佛言我哀愍甚於父母念子,約阿難則視若自己,能聞能顯,

主伴同住同體大悲,應知。

二釋中三:一約四弘,二約受持,三約慈悲。今初: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釋中三段全用嘉祥。

《祥疏》云:釋中有三意,初舉大士四弘誓,以四弘誓荷負於物,故云重擔。(文)

荷負者,《應音》七(十四):何負,古文,才向《說文》:何,擔也。《諸書》:

胡可切,何,任也。今皆作荷也,重物在背為荷,在肩為擔。

荷擔眾生是不捨眾生之義,謂以眾生無邊誓願度荷擔眾生也。

重擔者,《勝鬘經》曰:大地持四重擔: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

四者眾生乃至廣說。譬菩薩大悲誓願荷負眾生。

《大法炬經》、《會疏》(三十八左)引云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