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鈔所引《往生禮讚》之釋文亦同此意也。
然本鈔略而不引後半之成就釋,但引前半之本願釋者。
以前兼後,其意自見於以下之廣釋也。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之廣釋者不待言。
就念佛三昧之廣釋即「色心功德」與「彼此三業」之機法一體,亦皆從此中出也。
(以讚歧的莊松的故事來禪釋往生正覺等:
木田郡植田村的一位同行,罹患重病,醫師束手,都說他已無可救藥。
這位同行面臨此一關頭,平時的安心完全崩潰,心中矛盾痛苦不已,
遂急著想見莊松,家人就把莊松請來。
莊松到他家後,並未到病榻邊,而是直接走進小佛堂,打開佛龕,鄭重地禮拜佛。
同行的家人说:
莊松兄,我不是請你來拜佛的,而是要你向那位九死一生的病人說幾句話。
莊松從容不迫地答說:
本願又不是我發的,我身上也沒東西可救他,那有什麼話好對他說?
佛立過誓,他說:如果不能讓你跟我重生,我就不取正覺。
他現在不是正在這裡取著正覺嗎?難道還不夠?
病人聽見,茅塞頓開,心中湧上了無限喜悅,旋即安祥往生。
我的色身,佛的心是一,我的往生與佛的成正覺是不二。
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與佛之三密相應為一。)
問:第十八之本願,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信),「乃至十念」(行),信行並舉。
而今所引善導之釋文,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但出「稱名之行」。
略其「信心」者,意趣如何耶?
答:法然聖人答或人問,其詞載於《和語燈錄》云:
「或人問云:善導釋本願之文,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安心者,有何意耶?
答云:「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者,自然具三心故,為顯此理而略也。」
窺此聖意者,眾生聞佛之夲願,「信知」我往生是依佛之願力攝受。
自己則專稱名號,感謝佛恩,而期順次生之大果。
(這裡再引讚歧的莊松的話:
有人問:莊松,什麼是倚靠的一念?請你簡單告訴我。
莊松指著佛像說:我怎麼曉得?
那人說道:原來如此,倚靠的一念不是我要做的事,而是佛的事,嗯!好極了。
莊松說:不錯!不錯!關鍵就在那裡。
信知,我倚靠的一念,是佛安排好的,無庸煩惱加力。
自力的煩惱及加力,只是自求的,並無濟於事,還是要回到原點。
再引一段:
有個同行問:我一心倚靠彌陀如來,晝夜念佛,能往生嗎?
莊松立即答道:
口喚利劍,手執刀鞘,鞘質為木,其飾甚美,豈有刀用!
你是否就是抓了善知識的話柄胡揮,卻沒有去領受彌陀如來的真誠呢?
你自己要時常檢視自己的言行,華麗的言語,是無濟於事的。
就如同手上拿著華麗的刀鞘,嘴裡喊著看劍,
一砍,人家劍一隔,什麼都沒了,有可能命也完了。
自力心是隨時伴隨著我們,就要我們留意,還好有阿彌陀佛。)
其「信知」之心發動於口業之相,言「稱我名號」也。
「口稱佛名」即是「信知願力」之相者,「稱名」之外別無「信心」。
為示此意故,特略「信」而但舉「行」之意也。
但非言口稱之行成為往生之因,存覺上人之《六要鈔》,有兩處承此意之指示。